【TVB】都市閒情傳下月收市 難道彭慧中、姚嘉妮只是推銷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都市閒情》播出 26 年,傳聞預計下月「收市」,轉型為植入式推銷無綫電視 Big Big Channel 的產品。節目乏善可陳,改革是合適舉動。然而,近月無綫已經增加同類節目,究竟多加一個,收效如何實成疑問。究竟這個時段應該做甚麼節目?量產植入式廣告節目,也許帶動商品收入,短期得益,惟未能發揮免費電視台教育市民、提供節目給不同社群的長遠目標。
其實《都市閒情》、無綫電視又豈不是香港的寫照?香港無疑有其光輝的過去,但是多年過後,昔日優勢將消弭殆盡,嚴峻的現實正促逼港人作出回應。如果仍舊沉醉於昔日的「小美好」,不去面對現實,香港終將如陳套的節目般乏人問津,甚或為人所唾棄。

《都市閒情》陪伴不少人度過午膳時光。(資料圖片)

節目貪於安逸 乏善足陳終被唾棄

先談現況。《都市閒情》是無數香港人的成長印記,主婦邊做家務邊看《今晚食乜餸》,學生午飯時也可收看彭健新跟嘉賓分享養寵物的心得,《鬥氣連唱鬥一番》的阿舜,更是網民佳話。若果前身《婦女新姿》經營了 11 年轉換節目,《都市閒情》播放了 26 年,追求變革不無道理。

無奈,除了股評節目外,本地幾家電視台也幾乎放棄這個時段,只求播放一些四平八穩、合家歡、低成本節目。《都市閒情》容易流水作業生產內容,頻密變動反而令幕前幕後費索思量,寧可不變應萬變,只會間或調動內容和主題。

《都市閒情》對小部分人來說也許仍有些許吸引力,然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該節目內裡的題材,不論是烹飪、熱話、家務料理、健身、化妝,全部也可以在網上點播,輕易代替,製作更精美。觀眾遠不及以往長情,如今能夠牽起話題的,竟然是主持。

姚嘉妮(梁碧玲攝)
+7

節目淪為大賣場 市民嘆今不如昔

根據《香港 01》報道,新節目主力幫公司網購平台 Big Big Shop 作產品示範,形式類似最新一輯《食平 D》。如果屬實,這是回應通訊事務管理局(通訊局)放寬植入式廣告規管,運用廣播時段推銷商品,增加收入。簡單來說,無綫電視會愈來愈接近外地的電視購物頻道,再結合網上銷售平台。

十多年前,傳媒人盧覺麟曾經訪問《都市閒情》製作團隊,指每集製作費預算為十萬元,團隊自覺資源不足,故邀請不少贊助商,推介服務和商品,現在改革節目是更進一步吸財而已。必須明白,通訊局現行規例有含糊之處。「01 觀點」早前提出,觀眾、電視台和局方對「自然及不突兀」的定義不一,或會阻礙創作空間,影響推銷效果。

若果內容製作得宜,兼容推銷、資訊和娛樂和發牌當局要求,節目仍能吸引觀眾,有收視又有收入。然而,觀眾對此類內容的壞印象難改。無綫 2015 年台慶植入食炸雞廣告遭砲轟,記憶猶新。即使規例放鬆了,觀眾反應平平,甚至有點吃不消。無綫近期在不同頻道的晚間時段加入大量贊助商品節目,如果再於免費頻道的午間時段添上一筆,收效有多大?不宜過份樂觀。

有說網購在香港好不容易冒起了,一定要乘勢追擊,結合網購和電視節目,觀眾早晚會受落。即使大勢如此,製作團隊未免過於短視和低估觀眾所需,限制改革想像。直銷為主的節目,難以令人留下印象。藝人試盡今期流行的產品,觀眾下一刻就忘記了。第二,即使家庭照顧者和長者是節目忠實粉絲,他們也未必是購物常客。

無綫應推陳出新 毋須刻意「睇餸食飯」

第三,現今觀眾的要求不只是商品買賣,還有興趣資訊。管理層說未來節目會更生活化,「內容以化妝、美容、營養煮食為主」。其實,現時《都市閒情》已經相當生活化,即使談論時政,也流於最淺層的子女學習、金股匯投資策略、衛生健康等。觀眾接收資訊的能力日益提升,節目可以深入了解議題,毋須刻意「睇餸食飯」。

既然電視台加強重視戶外廣播,午間時段的受眾就不應只是家庭照顧者和長者,劇集、紀錄片同樣可取。消費節目也可以提供更多數據,教育消費者明智選擇。明珠台在年前播放外購節目《食物精明眼》,探究食物的來源、益處和風險。電視台或可試在午間播放,再收集觀眾喜好。

《都市閒情》實為香港的縮影。節目長壽,內容缺新意,堪比香港的經濟「食老本」,依重金融地產業。當節目終告改革,卻有追求短期利益的形勢,務求短期獲利,但失去節目內容特色和內涵。香港也在追趕新經濟,但只想在科技浪尖撈一筆,不願長遠投放教育和科研,培養更多有遠見的人。

難道在電視台和政府眼中,藝人和香港人都只是商品推銷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