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再提三隧分流 仍未懂比交通更宏觀的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事隔一個多月,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周五(3月1日)表示,將再向立法會提出三隧分流無約束力動議。
不管議案能否通過,陳帆為爭取議員支持而拋出的兩個「甜頭」,已再次顯示出他仍然未明白,香港的交通問題遠超於交通層面。

根據政府最初公布的三隧分流方案,西隧收費降至50元,東隧和紅隧分別加至40元。陳帆周五公布,將於3月27日再提交的議案,並堅持50元、40元的收費調整安排。為爭取民意,他答允將加價所得的收入撥作智慧交通之用,及在2023年收回西隧經營權後,按交通流量調整價格。

運房局曾經表示,三隧分流方案是經過科學計算;要起調整車量之效,必須如此收費。所以,面對議員一再要求,只接受加價至35元,當局仍然寸步不讓,或許有理。當然,前提是所謂的科學計算,會如當局所言般準確。

不過,陳帆提出的兩個新承諾,卻反映出更宏觀的問題。

陳帆宣布,重推三隧分流方案。( 羅君豪攝)

價格機制非萬能

第一,眾所周知,透過加價來分流只是治標不治本,過海隧道的整體交通擠塞,其實並沒有任何改善。若要真正解決問題,社會必須問的是,為甚麼這麼多人使用那兩至三條過海隧道?答案,必然是香港的整體佈局出現了問題,過份集中在維港兩岸的市區。

然而,叫人失望的是,當局似乎仍然未明白這個道理。陳帆提出,在2023年西隧專營權屆滿前,全面檢討三隧分流以及每條隧道的收費水平,考慮按不同隧道的擠塞情況,來決定不同時段的收費。這個看似「創新」的建議,背後邏輯卻是老掉牙,仍然以為控制價錢就可以解決交通問題,迷信市場邏輯。

要根治問題,不能只靠陳帆的運房局,還有黃偉綸的發展局,以至政務司、行政長官本人。林鄭政府應該研究在新界區發展新的商業中心區,將目前九龍區和港島區過份密集的經濟活動,疏導至新界區,例如洪水橋。比起三隧分流方案,這個「三區分流」更能減省通勤時間,改善居職分離之弊。

「重慶李嘉誠」之稱張松橋旗下的西隧因長年價格高昂而迫使駕車人士轉投紅隧,形成市場失衡情況,隨時在學車市場上重演。(資料圖片)

智慧交通涉配套

第二,陳帆承諾把來自紅隧和東隧的額外隧道收費,撥入新設立的「智慧交通基金」以回饋市民,涉及金額約9億1千3百萬。陳帆表示,新基金將配合香港發展成智慧城市,例如推動汽車科技創新和應用。

的而且確,香港的運輸交通需要更新,朝高科技發展。但問題是,這亦不只是運房局的事。舉個例說,運輸署的流動應用程式「香港出行易」,名義上說是一站式交通運輸,方便香港市民;實際上卻很不方便,只是轉接用戶到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應用程式。究其原因,因為政府沒有開放數據法,未能要求九巴等公司分享到站時間。

而交通科技化的主要難度不在技術,而是政府決心。正如電子道路收費,政府研究多年,至周三(2月27日)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司長陳茂波仍然表示正在研究先導計劃是否可行,效率成疑。

再者,電子道路收費的淨收入數額,陳茂波承諾將會用於改善公共交通服務,鼓勵市民使用。理念上完全正確,畢竟香港的私家車數量增長過多,有必要雙管齊下,增加公共交通服務的質素,同時為汽車登記設上限。問題是,即使有了基金或新一筆收入,以當局目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管治思維,他們會明白這個重要道理——要改善交通問題,就要處理遠超於交通層面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