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委會】海外醫生來港障礙須移除 「執業試」並非必不可少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醫委會上月初否決了四個豁免海外專科醫生實習安排的方案,招致輿論批評,它周三(5日)再次開會,社會期望全體委員能作出符合市民、特別是病人利益的決定。值得注意的是,醫委會今次討論的所有方案,全部包含「必須通過執業試」的要求,意味這個組織認為,有關考試必不可少。我們要問:執業試真的不能被質疑?適逢社會最近開始關注是否引入新加坡免試模式,執業試本身的去留,不妨一併討論。

根據現行體制,海外醫生若想成為香港的正式註冊(full registration)醫生,必須通過執業試,並完成一年或半年(為專科醫生而設)實習。香港人自小經歷會考、高考等形形色色的考試,被視為精英的醫生自不例外。因此,對於醫生必須「通過執業資格試」的要求,沒有多少人會有所質疑。

然而,連繫上引入海外醫生的問題,我們便不得不質疑執業試本身的合理性。醫委會委員、中大副校長霍泰輝早前受訪時便指出問題所在,例如本地醫科生可分六年應考執業試,海外醫生卻要「一take過」考,明顯不公。此外,海外專科醫生經過多年執業,與其專科無關的醫學知識或已生疏,執業試卻要求他們重新溫習有關知識,根本強人所難。本身是兒科醫生的霍泰輝坦言,若他去應考,可能也會不合格。

霍泰輝坦言,若他去考執業試,可能也會不合格。(團結香港基金提供)

當然,如果海外醫生不想考執業試,可透過有限度註冊(limited registration)制度,只要獲得醫管局、兩間大學醫學院、衞生署等機構聘用,即可在港免試行醫,每次合約年期不超過三年,續約次數不限。問題是,海外醫生若循此途徑,根本無法晉升為正式註冊醫生,看似低人一等。權衡之下,他們肯定會對來港發展有所保留。

要求海外醫生必須考執業試的理據,無非是「確保醫生水平」,但海外經驗早已證明,只要把關得宜,即使豁免考試,醫生水平不見得就會下降。例如在新加坡,合乎資歷(包括畢業自認可海外大學醫學院)的海外醫生可申請有限度註冊,他們在通過實習監督期後,便可申請正式執業牌照。

香港醫護壓力大,早已不是新聞,而引入海外醫生,可解燃眉之急。(資料圖片)

對於海外專才,新加坡醫藥理事會(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SMC)製訂了一套相當嚴謹的規章制度。具體來說,新加坡籍海外非專科醫生或家庭醫生,必須在SMC認可的醫療機構就業,並完成為期兩年的「實習監督期」,外籍同類醫生則需四年,而所有國籍的海外專科醫生則均需兩年。至於已在海外考獲當局規定的專科執照或家庭醫生認證、累積五年經驗的醫生,則可直接以「有限度註冊」的身分,在私人醫療機構工作,在完成實習監督期後,可申請成為新加坡的正式註冊醫生。簡而言之,執業試在新加坡並非必不可少。

新加坡在引入海外醫生上的經驗,值得香港借鏡。(資料圖片)

值得留意的是,「新加坡經驗」還有一點值得借鏡。對於在認可海外醫學院就讀的新加坡學生,SMC向他們提供就業前補助金(PEG),獲一年期補助金的學生,須在畢業後返國,並在公共醫療機構工作最少三年,而獲得兩年和三年補助金的星洲子弟,則須工作五年。香港醫生不足,短期內絕對可以仿效星洲,借外國院校培訓人才。當然,香港長遠而言應通過建立第三間醫學院、增加醫科生學額等方式,自行培訓人才。

誠然,執業試是保證醫生水平的其中一個方法,但假如這種方法存在霍泰輝所講的弊端,而海外實踐又證明了「免試」也是切實可行的,那麼香港執政者便須思考,是否維持執業試。當然,若要檢討執業試,本地業界很可能群起反對,但執政者要思考的,從來不是狹隘的業界利益,而是社會整體利益。如何抉擇,端視政府是否具備「事不避難」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