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燈柱倒下 政府如何重拾光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六(8月24日),示威者在觀塘遊行時鋸斷智慧燈柱,質疑政府將以燈柱監控市民,創新及科技局和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多番澄清均無功而還,局長楊偉雄慨嘆香港經歷創科黑暗一天。
鐵柱斷裂,不但象徵官民的信任已徹底斷裂,亦令商界和科技業界或需重新評估,是否值得在港投資創科。政府若不及時重建制度信任,尤其是施政更問責和公開透明,勢必重創香港邁向智慧城市之路。

楊偉雄形容「8.24是香港創科黑暗的一日」,指有人罔顧事實、公然大肆破壞智慧燈柱,令人痛心。(余俊亮攝)

政府監控人民之說本已甚囂塵上,隨着反修例示威愈演愈烈,示威者更擔心政府透過各項監控裝置搜捕示威者,令七月啟用的智慧燈柱成為眾矢之的,市民就此發起觀塘遊行。創科局和資科辦縱於遊行前澄清,燈柱不具人臉識別功能,亦不能偵測或讀取身份證資料,但示威者亦沒有釋疑,甚至摧毀燈柱。民意之反彈相信已提醒了政府,目前暫緩的三項探測和攝影功能,切勿貿然重啟。

示威者拉倒燈柱後,「解剖」其內部零件,引發網民和科技業界討論會否有不可告人的用途。引人關注的「BLE Locator Model: SPLD01」裝置,其供應商網頁連接往上海三思路燈公司,即內地「天網」監控工程承辦商之一。資科辦澄清是藍芽發射器,能夠準確給予自動定位。要知道,定位不一定等同追蹤資料;該供應商亦發聲明,指內部人員早前誤將其網頁連結上海三思的網頁,而網頁連結提及的路燈控制系統,並沒有應用予香港智慧燈柱項目。

+2

可惜的是,政府和企業即使及時解說,亦未能扭轉市民抗拒的氣氛。一來,全景攝影裝置本就高達4K水平,不少人仍認為政府降低拍攝的解像度,只屬權宜之計,政府日後仍可調升畫質,恢復高清拍攝。二來,既然燈柱已備,日後加入人臉識別功能難度不高。歸根究柢,反對者對政府沒有信心,擔心即使當下不被監控,將來亦有此危機。

當智慧燈柱引起憂慮之時,已象徵官民互信跌入低點;是次燈柱被鋸斷和拉倒,更直接衝擊科技業界和商界對香港推動創科的信心。香港通訊快速、人口密集是發展優勢,業界正在推動5G通訊、物聯網、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但當政府無法在科技以至其他範疇取信於民時,市民又會否願意接受新科技?業界自會擔心技術能否普及,擔心會否拖慢新技術轉用而影響回報期。

再者,上述燈柱供應商在周日(25日)稱董事的家人及僱員受到人身威脅,加上公眾對裝置服務起疑,決定停止新供應及安裝港府智慧燈柱項目的其他智能裝置。當企業人員憂心香港不是安全營商的地方時,同行見狀,會否同樣打退堂鼓,尤其不敢競投政府合約?

政府多番提及反修例運動重創本地零售、飲食和旅遊業,似乎輕視了社會缺乏互信下,對創科行業的打擊。這種打擊不是多發資助、減免收費就能補償,而是重建港人對科技的制度信任。就個人資料範疇方面,政府要毫無保留交代用途,防止失竊,亦要收緊保護私隱的法例,賦予私隱專員公署調查及檢控權力。在其他施政範疇,政府亦須行事磊落,犯錯後交代過失和承擔責任,建立整體、普遍的信任。有了普遍的官民信任,亦可幫助重建科技範疇的官民信任。

科技發展與社會信任的並行發展,部分外國經驗堪可借鏡。東歐國家愛沙尼亞的電子政務成熟,但人民亦相當信任政府的私隱保障措施。一方面在於政府開誠布公,坦誠交代重大事故,包括2007年個人資料庫受大規模數碼攻擊,國民相信政府無隱瞞,事後更增強信任度。另一方面,現今的資料規例要求,政府部門要取得個人資料,必須先獲中央愛沙尼亞資訊委員會批准,負責人員的查閱記錄會被自動記下,國民亦可得知何時被取閱資料。

創科局局長楊偉雄稱上周六是香港創科黑暗的一天,有其道理。政府即使勉強復修智慧燈柱,讓其發亮,黑暗亦不會隨之揮去。只有政府為局勢降溫,認真探索失去互信之源,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創科路方可真正重見光明,再次帶領香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