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如何才能重拾正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禁止蒙面規例》生效逾周,街頭暴力似乎沒有平息跡象,周日(10月13日)更有示威者刺傷警員頸部、將意見不同的市民打到頭破血流等,漠視生命安危。社會如何才能重拾正軌?

周日下午,防暴警察在觀塘近港鐵站執勤期間,一名沒有蒙面的男子突然伸出利器,刺向一名警員頸部,隨即流血不已。據報傷口達三至四厘米,可幸沒傷及大動脈,警員手術後情況穩定。一名19歲中六學生被捕。

在晚上,示威者向旺角警署投擲超過20枚汽油彈,亦有多人以「私了」為名襲擊一名市民,至其滿身傷痕。在將軍澳,亦有一名男子因為不滿竹枝阻塞道路,而被多名蒙面示威者襲擊,甚至追打入便利店內仍不罷休,致其頭破血流。

街頭暴力惡化

刺頸乃可致命之舉,任何情況下社會也絕不能接受。襲擊意見不同的市民,在對方沒有還手之力下仍然圍毆及追打,乃不顧他人生命安危;社會稱之「私了」,其實有如警方早前以「用腳推開」形容「踢開市民」,有文過飾非甚至扭曲事實之嫌。

另邊廂,警方的執法也惹爭議,例如Now新聞台車長在旺角警署外被布袋彈擊中,更被多名防暴警員押入警署。該名車長獲釋後表示,他在警署內遭暴力對待,身上最少有9處明顯傷痕,部分在警署內造成。

但即使警方執法有問題也好,社會也不能接受街頭暴力;正如違法示威者即使訴諸暴力,警方也不可以使用過度武力。這些顯淺道理在香港愈來愈被拋諸腦後,以至社會不但久久未能重拾正軌,甚至形勢惡化。社會上下莫不希望尋找出路,讓香港走出這已持續逾四個月的困局,只是政府連出動《緊急法》及《禁蒙面法》均未能見效,更叫人唏噓。

晚上約11時,將軍澳一名男子與在場人士打鬥,期間被打至出血,退到一間便利店內。(歐嘉樂攝)

「政治」乃手腕而非計算

政府訂立《禁蒙面法》當時,「01觀點」已提醒特首林鄭月娥務必剛柔並濟,同時宣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及展開改革,以消弭民怨。周一(10月14日),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在報章專欄指出政府往往錯失時機,「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文章認為當局目前「軟的不行」,因為對話會並無成效;但「硬的也不行」,《禁蒙面法》訂立後許多市民還故意戴上口罩,挑戰執法。

從政多年的曾鈺成建議林鄭「擺脫公務員、行政人員和技術官僚的心態,當好政治領袖的角色」,正如許多人批評林鄭只在行政方面「好打得」,不諳管治之道。但到底什麼才是「政治領袖」?

以粉嶺高爾夫球場為例,政府要兼顧社會房屋需要及發展商利益,難道這不需要政治智慧嗎?在處理修例風波方面,林鄭大概也自認為在平衡社會訴求,及建制派甚至警隊之利益。然而,這正是香港政府一直對為政之道的誤解。政治領袖並非只是兼顧各持分者,更要理性地作出最有利社會整體利益的決定。在房屋問題上,若然收回土地乃最有利社會福祉,那特首要做的便是抵住甚至說服既得利益者。其需要的乃「政治手腕」,而非一味「政治計算」。

林鄭上任以來,特別是過去半年修例一事中,給社會最大的印象並非不夠「政治」,而是她的決策太多政治盤算,甚至顯得並不理性。其修例建議便未能服眾,對商界的讓步亦突顯出政府自相矛盾;以既有監警會為由,堅決否定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同樣令社會看不見應有的決策理性。

政府決策須重歸理性

例如在周一,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便在社會平台表明反對示威者「侮辱或欺凌」不同意見的市民,同時強調自己亦不會未審先判認為警察有濫用武力,也不會認為監警會無能,但他始終不明白「為什麼不可以同時有獨立調查委員會」?陳家亮只是其中一例,事實上廣大「和理非」、跨光譜社會領袖等,雖然不認同違法示威者之暴力行徑,但也一直希望政府能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政府若然以為隨示威者放肆、暴力橫行,主流聲音便會放棄這個訴求,那便有如侮辱香港人之理性。

不理性,正是香港當前的困局之關鍵。一方面,在抗爭運動膠着之時,示威者愈發迷失方向。許多的襲擊及破壞行為不但有違「和平」和「非暴力」原則,而且難以爭取訴求來自圓其說,可謂與「理性」也似乎愈走愈遠。但另一方面,政府的決策亦令人覺得不夠理性,例如嘗試以警方武力來解決政治問題,不肯透過獨立調查委員會回應市民對警方執法的疑慮,也沒有展開深層次結構改革,讓香港人重見希望,久久未能將社會拉回正軌。

香港的問題沒有靈丹妙藥,但沒有人是局外人。不論是「勇武」、「和理非」、「藍絲」抑或警隊成員,所有人都有責任重拾理性,並勸說身邊的人回歸理性,讓社會上下以務實的方法對症下藥,而非再內耗於無謂的鬥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