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戰爭迫在眉睫 誰得益最大?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下令擊殺伊朗革命衛隊聖城軍將領蘇雷曼尼(Qassem Soleimani)後,中東局勢不單未有如特朗普宣稱般「降溫」,近日反而快速升溫。先有伊朗強烈反彈並揚言要美國付出代價,後有特朗普指美國先鎖定伊朗境內52所文化遺產為攻擊目標。在一輪隔空口角之後,周三(8日)清晨伊朗更採取實際軍事行動,以飛彈攻擊美軍的阿薩德空軍基地和北部埃爾比勒基地,令人擔心已有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徵兆。美國此番擊殺伊朗軍方要員,雖然表面上「攞咗個彩」,但實際上卻令本已波譎雲詭的中東局勢更為複雜,不單令夾在中間的盟友伊拉克極為尷尬,對美國也難言有利。

美伊角力,首當其衝的是夾在兩國中間的伊拉克人民。無論是美軍擊殺蘇雷曼尼,或是伊朗反擊美軍基地,發生地點都不在兩國本土,而是在身處微妙位置的伊拉克。這種「借場地作戰」的做法,甚至比起代理人戰爭更諷刺,也如一個多世紀前的日俄戰爭。當時日本與俄國就朝鮮半島及中國東北(滿洲)利益而大打出手,然而整場戰爭都在中國這個連參戰國也不是的國家領土上進行,大量中國平民受戰火塗炭。當下美伊兩國一旦有進一步軍事行動,很有可能是「照辦煮碗」在伊拉克境內,令伊拉克人被兩國夾上強行戰場。

伊拉克首當其衝

伊朗周三空襲美軍在伊拉克的據點,聲稱擊殺80人。但據CNN引述白宮及美軍高層消息,中彈區域並非美軍居住區,但反而可能有基地內的伊拉克人死亡。特朗普在收到傷亡報告後亦在社交媒體上輕描淡寫道「現階段還算不錯」(so far, so good),這亦似乎說明了美軍可能根本未有傷亡,反而是伊拉克人背了鑊受罪。伊朗的軍事實力無法與美國正面一戰,正如德黑蘭多番預警,揚言針對美國在中東盟友作攻擊,誰還繼續借地予美國作攻擊伊朗的據點都可能被攻擊。假如戰爭繼續甚至擴大,伊拉克或是其他美國中東盟友勢必被波及,故此美國此番可謂是陷盟友於危難當中。

伊朗1月8日向美軍駐伊拉克基地發射多枚導彈報復後,首都德黑蘭有大批民眾上街慶祝。(Reuters)

再者,美伊的張力也很可能令伊拉克內部矛盾惡化,後續影響更未必會因戰爭停止而消失。與其他中東國家相比,伊拉克有着更為複雜的宗教與民族問題。伊拉克大部分人信奉伊斯蘭什葉派,現屆政府與總理邁赫迪(Adel Abdel Mahdi)也是什葉派,亦自然傾向於支持同宗同派的伊朗。不過同時,伊拉克國內尚有近3成遜尼派信徒,當中更包括少數族裔庫爾德人(約九成信奉遜尼派)。這些遜尼派信徒則傾向親美,希望美國繼續留駐伊拉克。美伊的軍事行動很可能各自刺激伊拉克民眾分裂、互相攻擊,部分更可能被美、伊提供資金武器援助,令街頭演變成戰場。

伊朗反美情緒升溫。(AFP)

特朗普騎虎難下

除了對伊拉克民眾而言可謂一大災難外,就算從美國自身來看從此看來,美軍擊殺蘇雷曼尼似是只逞一時之勇。如果美國想在中東擴大勢力,有能力發展核武的伊朗與薩達姆時代伊拉克、塔利班或ISIS不可同日而語,美國很可能在中東陷入膠着戰事並難有所獲。另一方面,美國在中東花費大量軍費,特朗普一直想從中東撤軍但卻無果,先有從敘利亞北部撤軍被指出賣庫爾德人而中止,後又有意圖與塔利班和談未了。現在美國挑起與伊朗的衝突,對方揚言報復,美軍為了國體更不可能如伊朗所言撤軍,甚或要騎虎難下被迫應戰。這對美國而言,都是利益有限且風險極大的危險遊戲。

美國得克薩斯州數百民眾1月4日在州議會大廈外示威,抗議有可能在中東發生的新戰爭。示威者高舉「美軍離開伊拉克」的標語。(AP)

特朗普為何下令擊殺蘇雷曼尼?其決定引人猜疑。不少論者認為特朗普此着棋並非為美國而下,而是為個人而下。美國大選將至,特朗普民望落後,加上近來與中國的貿易談判又令一些國內鷹派不滿,此舉只是他意圖搞出「大新聞」以獲取鷹派支持的政治把戲。到底真相如何,難以斷言,但客觀而言特朗普的確可能是本次行動最大得益者。也難怪這次行動引起了國內一些人譁然,甚至令眾議院發起草案希望限制總統的開戰權力。但不論目的如何,美國在特朗普的決定下,無疑是點着了一堆乾柴。

小布殊以「大殺傷力武器」為名於2003年對伊拉克開戰,使其生靈塗炭;奧巴馬2011年揮軍利比亞,此北非國家至今仍在內戰之中。特朗普2011年曾批評奧巴馬借伊朗戰事來建立政治資本及方便連任,又曾明言美國不做世界警察及要控制軍事支出,但他卻如以往多任總統般,在上任後便又迷信於美國的軍事硬實力。說到底,就是擺脫不了華盛頓的新保守主義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