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華人因疫症而被歧視了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網上近日再次討論海外排華的現象,微博和Twitter均有影片稱意大利華人店舖被打砸,多間傳媒也報道在俄羅斯一名華人被割喉,引發反歧視輿論熱潮。

首先,這些消息片段要麼未經當地媒體證實,比如意大利華人店鋪被砸;要麼疑點重重,比如俄羅斯華人被割喉一案,兇手身份未明,被害原因也尚不明晰,只是被害者生前曾接受肺炎檢驗,因而被渲染為是俄羅斯人排華洩憤。因疫情而起的消息愈來愈多,我們更要謹慎辨析這些消息的真偽。

意大利北部人們帶着口罩上街,購買生活用品。(AP)

再者,若是外國的合理防疫措施,我們也不用過度解讀。此前,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均有民眾要求禁止中國人入境,部份國家或地區也紛紛採取由中國而來的入境者需要隔離十四天的檢疫規定。如果出發點是基於公共衛生,是因為中國的疫情最嚴峻,也可能是合理的聲音。

藉口背後的歧視

當然,此次疫情下,也確有華人遭遇冷眼和不公待遇的事例,而且部份措施可能是針對華人,而非一視同仁。誠如「01觀點」早前指出,施加不公待遇的人要反思這樣的行為,不應為差別待遇尋找借口。

《排華法案》嚴格限制華工數量。(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回顧過去,在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西方國家也曾湧現排華潮。美國、澳洲、新西蘭先後通過排華法案,理由之一便是華工的衞生問題,他們將華工形容為「吃老鼠」、「衣著破爛」、「吮吸內臟的亞洲人」。1890年2月17日,三藩市市政局更以唐人街骯髒、疾病叢生,對城市衞生構成威脅為由,要求華人在60天內把居所和店鋪遷往指定區域,違者可判處6個月監禁。

彼時華人的公共衞生意識也確實落後於西方,但這並不能構成歧視的理由,上述政策確有偏見與歧視。一些外國醫生將華人區的疾病更多歸咎為環境因素,關注中國地方上的健康和衞生條件改革,遂於1914年前後,在上海成立中華醫學聯合會,又有洛克斐勒基金會派遣醫學代表團到中國考察設立醫學院,才是消弭歧視及積極對症下藥的做法。

1888年澳洲雜誌《Melbourne Punch》刊登反華漫畫,畫中指稱華人為「中國害蟲」。(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一世紀後的今天,國外對華人的偏見或基於部分華人吃野味的陋習,或因為前期部分華人隱瞞病情、行蹤。一方面,我們要對種族歧視說「不」,應反思防疫會否成為排斥的藉口。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針對問題成因,消弭誤解。

在歧視與被歧視之間

事實上,外國因為新型肺炎而引起的對華歧視,也影響了香港人。香港人也因靠近內地,以及同樣的亞洲面孔而往往在海外受到與中國人一樣的待遇,容易落入「被歧視」的境地。但諷刺的是,香港人也因對疫情的過度擔心,慌不擇路地拒接普通話食客,想藉此減少內地輸入的病例,引來爭議,被人認為是「歧視者」。在「歧視」和「被歧視」的邊緣遊走,香港人應該如何自處,既不做一個歧視的加害者,也幫助自己走出被歧視的困境,是值得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