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不知貨物去向的物流署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文憑試月底開考,周二(10日)有考生回校領取考證和口罩等物資時,發現由政府物流服務署供應的口罩上不但帶有黃色污點,而且質料參差不齊,防護作用成疑。自1月起社會對新冠肺炎的警覺性和憂慮漸漸提高,民眾都將焦點置於衛生署、保安局推出的防疫措施,卻忽略了物流署的紕漏和不足。

有超市的廁紙被搶購一空。(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雖說本港疫情看似緩和,社會漸擺脫歇斯底里的狀態,但回想當初民眾受流言影響,一窩蜂到超市搶購糧油雜貨,箇中反映的不只有對病毒的恐懼,更是對政府的不信任。這種歇斯底里的集體情緒出現,物流署也難辭其咎。

一、政治敏感度不足

疫症初期,口罩由醫療用品變成生活必需品,雖然短缺本是全球瘋搶、求過於供的結果,但解決不了不等於放棄作為,讓民眾知悉政府的應對方案。可是,物流署在「口罩荒」出現之初,只有不斷對外強調「已循多個渠道以直接採購方式向供應商取貨」、「日以繼夜,多管齊下」、「遇到困難仍會盡力採購」等官話,卻沒有解答「如何採購」、「怎樣採購」等較具體問題。

即使解答連串問題不會使其工作變得順利,但讓大眾得悉當局的工作進度、具體方案和目標等,無疑可減輕民眾對的憂慮。反而,若物流署只用官話應對傳媒提問,難免會予人愛莫能助和冷淡的政治觀感。

二、官僚主義的呆板

最讓人有感荒謬的莫過於「價低者得」的招標制度。2月上旬,全球瘋搶口罩之際,有報導指物流署發出的公開招標文件中,以「價低者得」採購口罩。儘管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在回應時重申,有關招標只屬「補底」做法,但亦引證了報道屬實。

撇除「價低者得」在搶購潮盛行時成效存疑,物流署「日以繼夜,多管齊下」採購口罩的目標,亦不見得有意為本港解決口罩荒的意願。這樣說並非要質疑參與檢疫的前線人員獲發口罩的優先性,但港府不論在財力、國際聯繫和統籌能力上,理應優於民間團體。如果獲得多餘口罩時,也可分配給市場,滿足需求。「補底論」的說法不但反映出物流署無意「干預市場運作」,盡可能採購最多口罩,亦反映主事官員的危機管理意識薄弱,跟日常運作無大差別。

三、不知「物」流到哪裏

當市民四處搜購口罩時,由懲教署制造、物流署分發,本該只供政府部門使用的CSI口罩,卻在1月時被發現於市面流行起來,引起社會關注口罩或被濫用的情況。可是,上述兩個部門經過數個星期後,不但未有主動跟進事件,對外界開誠布公,反而更要申訴專員公署主動展開調查,審視懲教署和物流署在生產、分發及點存口罩方面有否不妥之處。此外,在本月10日的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物流署副署長鄧婉雯指,1月31招標採購5700萬個口罩的合約,雖在本月初已經批出,但卻無到運的時間表,令人費解。

在申訴專員有報告前,物流署及其所屬之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均應即時檢討,挽回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