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人心惶惶搶食米 危機下仍要保持清醒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在全球多國蔓延,糧食出口國如越南、哈薩克和埃及,先後推出出口禁令,確保己國民眾在隔離時期,可有足夠糧食供應。縱然泰國暫停出口食米的消息只屬謠言,但本港已再演恐慌搶購潮,超市貨架空空如也,逼得泰國當局和消委會須公開辟謠。當前人心惶惶,民眾除了須抱有「保持冷靜,繼續前進」的中堅心態,更要避免以訛傳訛,淪為造謠者的「幫兇」。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有傳越米禁止大米出口,或有新一輪搶米潮。多間連鎖超市已限購食米數量,不少市民到超市購買食米。(廖雁雄攝)

近日網傳出泰國將禁止出口食米後,本港再現首波疫情爆發時所見的「搶米潮」。消費者委員會周一(30日)聯繫米業代表後,強調本港食米供應穩定,呼籲市民別輕信謠傳,而泰國亦作出官方澄清,故市民毋須過憂。

本港作為糧食淨進口地區,每年從外地引入大量食米,據工業貿易署的資料,去年本港食米多達52%來自泰國,遠遠高於越南(29.7%)、中國(7.7%)、柬埔寨(3.6%)和美國(2.5%) 。若泰國的出口禁令屬實,本港的食米供應無疑將大受打擊,故謠言傳出後,自然會使港人提心吊膽,並作出最壞打算。

食米乃儲備商品

即使糧食危機十年未見一遇,但本港現行的法例亦有基本安全網。據《儲備商品(進出口及儲備存貨管制)規例》訂明,不論去殼、或未去殼及已碾磨或未碾磨者的食米,其實都是「儲備商品」,即政府備有硬性的管制方案,以確保穩定的食米供應,在突發情況下,本港亦有約為15天食用量的儲備存貨。加上各進口米商一般也有逾兩星期的存貨,以作售賣之用,故本港現時的食米存量約為一個月,民眾實在不必過憂。

病毒雖是頭號敵人,惟人心的恐懼同是不容忽視。在危難當頭,每人欲想將最新、最快的疫情資訊廣傳,好讓親友能及早準備,積谷防飢,但謠言易傳,辟謠甚難。即使當局屢次公開強調本港的存量充足,在羊群效應下,「執輸行頭,慘過敗家」。但當人人都到超市搶購和積存大量食米,貨架一掃而空,其結果不僅須在「回南天」處理穀牛,更是「自我實現」糧食危機,當局再多發新聞稿亦無補於事。

病毒的基因特變是天災,社會混亂則是人禍,而抗疫所須的不僅是疫苗,更要民眾沉着應戰,共渡難關。疫情爆發後,各類小道消息、陰謀論甚囂塵上,如美軍去年10月到武漢「播毒」和「限米令」等。而民眾在未經考究前,卻將消息彈指間轉發給親友,雖說是出於善意,但亦是助長歪風,不但無助抗疫,更會為社會添煩添亂。即使民眾既非外交官員、亦非病毒學專家,要知道洞悉先機和「全盤真相」未必可行,但我們在轉發每個小道消息前,多花數十秒查看主流傳媒的相關報導和核實,確保資訊有多於一個可靠、具公信力的消息來源,已可避免淪為造謠者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