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局長薛永恆能否令香港Steve Jobs誕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三(4月22日)改組問責團隊,新官上任的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沒有如楊偉雄般自言「見過Steve Jobs(喬布斯)」,但表示未來會透過三道橋樑推進創科發展,其中包括創科人才。人才確是創新科技發展的核心,香港若能有自己的喬布斯或朱克伯格,固然能帶動創科發展,但現實中人才卻是香港創科發展的瓶頸。

香港中學階段的科學和數學教育,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中一直名列前茅,高等教育更是優良。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的電子工程系多年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上名列前50,三間大學在計算機科學系上亦能排進世界前20。

優秀的教育仍難吸引人才,轉化成創科成果,與該類學科的前景有關。大部份的學生要顧及往後的生計,但香港創科產業不興,工作前景無保障,就業規模小,使得相關學科的畢業生往往另謀它路。根據團結香港基金的統計,2013年修讀科學和工程學及科技的研究生有1,224人,但同年從事非學術研究工作的只有133人,再加上本科學生的人數,就會發現很多STEM學科畢業生並沒有從事老本行。

無論是離任局長楊偉雄還是新任局長薛永恆均表示,人才是創科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料圖片)

生活條件不容易

不僅如此,政府於去年立法會議題中亦提到各地積極招攬科技人才競爭激烈。比如,內地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又稱「千人計劃」)中,向戰略科學家及科研人才提供事業和生活優惠,為創科人才提供豐厚的生活津貼,受聘人也可主持國家級科研計劃。專才不但可獲得100萬人民幣的免稅初創資金,其與家人更可享稅務寬減、 醫療保健、補助金等,而伴侶和孩子的就職及入學亦得到保障。

香港主要放寬科技人才入境工作的限制,並無其他額外的優惠。相對於內地「創新人才長期項目」,香港本就面臨生活成本高昂、國際學校名額不足、生活空間相對狹小等問題,而原本想要發展創新科技中心的科學園周邊充斥着地產項目,改善相關從業人員居住條件的只有500個100呎的創科斗室,不僅僧多粥少,居住質量更不能與內地相比。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香港的大學學術水平很高,但世界經濟論壇2016至201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卻指出香港在「創新能力」排名較低,只是第29名,而在「科技人員和工程師供應」只排行第43名。

深圳的創科發展近年十分突出。(資料圖片)

政府要提供推動力

政府在去年10月《吸納創科人才》的立法會討論中也提到創新及科技產業的人力需求預計年均增長達4.3%,因此香港若不積極改進,更有可能面臨人才短缺問題,令創科產業的發展陷入惡性循環。一方面,政府應考慮以何種方式幫助創科企業開設更多職位,以讓更多的相關學科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同時也要考慮哪一種津補能夠提升從業人員的待遇。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考慮能否效仿內地「創新人才長期項目」,設置香港的專項惠才計劃,在事業發展、生活補貼等多方面予以支援和補助,以在周邊激烈人才爭奪中,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來專才。

既然新任局長薛永恆已率先提出人才問題,就應拿出魄力進行改革與完善。政府扶持創科行業,與香港過往強調的「小政府」原則看似有所違背,但政府必須意識到,創科產業一開始必須有政府的支持與引導,而不能只遵從市場的慣性選擇。而這種思想上的轉變,不僅適用於創科人才的培養,更應用在創科投資、整體的藍圖制定上。香港創科發展如今問題重重,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如何改變人才培養始終流於為他人裁嫁衣的模式,如何讓香港的創科教育能在自己的土地上開花結果,這是新任局長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