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康復者可獲義診 中醫業大有所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食物及衞生局周四(23日)宣布,當局將為新冠肺炎的康復病人,提供最多10次免費中醫內科門診服務。這顯示出政府對患者的康復治療承擔和跟進,且能促進中、西醫臨床研究的合作。但本港中醫業早被忽視多年,發展滯後,政府應該提出具體的人才規劃和政策細則,避免「中醫港」的假大空計劃來臨。

食物及衞生局公布,周五(24日)起推出「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計劃,為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首半年,提供最多10次免費中醫內科門診服務。

食物及衞生局公布,周五(24日)起推出「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計劃,為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首半年,提供最多10次免費中醫內科門診服務,以跟進康復過程,惟計劃只屬自願性質,若患者有意參與計劃,須在求診前致電指定的診所預約,才能接受免費服務。

中醫輔助屬自願

雖然目前治療新冠肺炎的主要療法,是依賴抵抗瘧疾和伊波拉病的西藥,而中藥則主要用於調節免疫力、減低發炎等預防措施,但亦有研究指出中藥或可助病情較輕的患者縮短退熱時間,並非全無治療之效。這次港府願在防疫政策加入中醫療程,即使純屬自願性質,但從促進病人康復,以至臨床研究來說,皆是百利而無一害。

可是,要避免中醫業界再成為「鍾無艷」,港府終歸還要有全面的人才規劃和產業政策,方能促進業界長遠健康發展。尤記得在回歸後,時任特首董建華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要打造國際中醫中藥中心,但宏願最後無疾而終。其後歷屆政府雖提及支援中醫發展,但大多都是特設、單一的政策,不僅難見產業思維,更似是見步行步。

中藥港與鍾無艷

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將中醫藥納入香港的醫療系統,並於同年5月設立中醫藥處及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以落實如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中醫醫院、在18間地區層面的中醫診所提供政府資助的門診服務、在公立醫院發展中西醫協作住院服務、設立五億元專項基金促進中醫藥發展、成立一所由衞生署管理的中藥檢測中心等。可是,撥款只是扶助行業和釋出善意的首步,並不等於已照顧業界所須。

儘管這些政策無疑可帶來更多職位,但如香港前線中醫聯盟所指,本港欠的是「人才規劃」。 不單在政府、醫管局和社企均缺乏具臨床經驗的中醫師,行業的執業試也未能確保中醫專業水平。此外,除了港大、中大和浸大的中醫畢業生,國內亦有不少畢業生到港謀出路,使至市場供過於求,薪酬不斷壓低,造成惡性競爭,同樣難以確保行業的專業水平。

專業資格認證

更重要的是市民對中醫的信心。據浸會大學的調查顯示,約七成受訪者認同中醫治療有效,且中藥副作用較少,但對個別執業中醫師的水平存有懷疑。一如去年有立法會議員曾在會議中,提及香港現時未設有中藥師和中藥從業員的專業資格認證制度,惟特區政府對殘存多年的爭議,仍一如既往地表示「須詳細諮詢業界和相關持份者以達至得到共識和廣泛支持,才可訂出有關政策的發展方向」。

因此,當局在疫情後不單要從產業角度,思考中醫業的發展路向,更需要還原基本步,釐清中藥師所需的資歷和學術要求、工作和職權範圍等,而非續以撥款了事的心態行事,以免「國粹」再淪為「中藥港」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