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記者被帶走 連串問題待再思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日(10日)母親節出現零星示威,期間一名13歲男生於尖沙咀海港城被警方帶走,引起關注。這名男生自稱為學生記者,為一個網上媒體採訪。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楊健興周一(11日)被問及事件,稱學生記者與普通職業記者區分只是年紀大小,並認為保障學生記者的核心在於做記者應做的事,不要做出參與者的行為,並留意自己的位置,以防令警方誤會。

這名學生尊敬記者工作,親身體驗現場採訪,且初步了解當時也有規矩,沒有涉嫌行為,其關心社會之心固然值得肯定。但當如此年紀輕輕也能充當記者時,也不禁叫社會反思,到底什麼是記者?

記者有何專業?

民間記者又稱公民記者,泛指所有非職業、不受僱於傳媒機構的記者。「民間」一詞不只強調其在主流傳媒之外的角度,也強調了每一個人都可以當記者。尤其是資訊科技發達的廿一世紀,大部份人也有足夠的設備(如智能電話)記錄及報道社會事件。他們可能不喜歡傳媒機構,也可能單純對新聞工作感興趣,就好像那名13歲學生般。

然而,當愈來愈多人成為民間記者,我們也要問,主流記者的角色是什麼呢?為何社會仍有受薪、全職工作的記者呢?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周一(11日)便發聲明指,「新聞採訪是專業工作,記者必須經過專業培訓才能勝任」。但自去年反修例示威而來,愈來愈多人上街充當民間記者,部份人正正是不滿主流記者的報道,甚至罵之「黑記」。那麼新聞採訪的專業性在哪裡?怎樣才能勝任記者工作?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的聲明,實在令人留下更多反思空間。

怎樣才是保障記者?

另一方面,隨愈來愈多民間記者加入現場,甚至站在衝突的最前線,也引起不少爭論。例如警方曾指控有示威者混入記者之間,令兩者難以區分。若然果真如此,我們又可以怎樣解決問題?

當然,記者照道理是沒什麼好假裝的。因為記者本身沒有刑事豁免,正如記協主席所指,對學生記者的最大保障就是做記者應做的事,不要做參與者的行為。換言之,民間記者跟其他市民一樣,在示威現場也可能被截查,也可能被驅趕。從這角度看,民間記者跟市民也是一樣的。

只是目前的示威現場愈來愈複雜,連傳統記者也被警方粗暴對待,妨礙正常採訪,那麼對主流記者的最大保障又是什麼?七個傳媒工會周一要求緊急約見警務處處長鄧炳強,要求停止針對記者。這是否已足夠對症下藥?如何才是最有效地保障記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