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社福機構自身難保 何以救急扶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本周二(14日)發表調查,指逾九成受訪的本地非資助社福機構的收入,在去年10月至今年3月期間急降,服務受眾人士亦減少。鑑於新冠肺炎疫症的社會影響未退,機構財政難見起色,預料求助者繼續上升。此報告除了強調在民眾最需要支援之時,社福機構受制財政,有志難伸,更道出非政府資助和受政府資助機構抵禦逆境的能力懸殊,長此下去對整個社會服務界別的發展不利。

社區發展推動基金計劃幹事陳琬琳(右二)指,獲「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資助,昨日已推出「戶戶餸」服務幫助街坊。(歐陽德浩攝)

近半收入減 七成縮服務

社聯在今年3月底至4月初向沒有接受政府恆常資助的社會服務機構派發問卷,了解新冠肺炎如何影響機構運作。在111家回覆機構當中,近半在去年10月至今年3月的收入較之前12個月下滑四至八成。按實際金額劃分,39家機構的收入減少10至50萬元,28間更減少100至500萬元。

為了阻止病毒傳播,近九成機構曾關閉個別服務或取消及暫停活動,近七成縮減服務時間。而一旦疫情未減,四分之三受訪機構預料受眾人次下跌二至八成。超過六成受訪機構改變服務提供模式,例如增加網上服務。

服務人次減少,不表示受眾生活安好,反而是因為社交距離等抗疫安排,加添求助難度。機構表示疫症困擾他們精神健康,減少工作量和收入,諸如長者及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缺乏照顧。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指,社福機構無法開展賣旗等籌款活動,亦有恆常捐款者停止捐款,令財政壓力大增。他稱政府「保就業計劃」能幫助機構維持有限運作,但作用有限,呼籲政府和撥款團體多加支持它們,協助社區復原。

社福工會早前召開記者會,指社福機構貧富懸殊, 疫情衝擊後或有機構會面臨倒閉等危險。(袁澍攝)

財政懸殊 不利發展

相比之下,一些耳熟能詳、長期受政府資助的慈善團體,其財政儲備佔營運開支的比例超過社會福利署訂立的25%,既沒有按社署要求歸還多出款額,亦沒有善用儲備改善前線員工待遇和服務水平。該工會統計,至少86家機構超出上限,多出的儲備額以億元計。

點出機構囤積公帑,絕非鼓吹社會服務界別內「仇富」。規模大小、資金多寡,實屬次要,只要機構之間各自努力服務社群便行。事實上,有些機構的理念和員工相信「小而優」,例如員工和管理層期望緊密合作,集中力量照顧個別群體,或者放棄申請政府撥款,以便在倡議政策時更能自主。問題是,當有機構不遵守社署和社福機構的撥款協議,而社署又不追究,機構之間運作難言公平一致,擠壓小團體的生存空間。

當社福機構違規,政府理應加強監管,要求機構交還款項,把款項投放於過往交出成績但財政緊絀的機構,維持機構核心服務,這樣才算是善用公帑。在保障受助者持續受照料之餘,機構營運亦可穩定下來,維持界別多元。針對拒絕政府資助機構,社聯則應持續擔當統籌角色,聯繫合適的慈善基金或善長,探求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