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陪診員確診引憂慮 政府該保障雙方利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二(21日),一名64歲女陪診員確診。她在上周五(17日)開始咳嗽,於病毒潛伏期間曾到10多間老人院,每日接送一至兩名長者到醫院或陪診,主要去聯合醫院和伊利沙伯醫院,而她發病前兩日(15日)至她入院之間,亦曾接觸約七名長者。這引發院舍和長者群體擔心,也讓陪診員的工作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陪診工作過去甚少受到關注,但需求群體並不少。因身體活動能力受限、腦部衰退又或溝通有障礙者均需陪診服務。當中最普遍的需求群體自然是長期病患者和年長者。按照香港社會保障學會於 2014 年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長者家居照顧服務意見調查報告書》顯示,當年需要陪診服務的僅長者群體便有4.6萬人。

過去,不少人低估了這份工作的專業要求,認為只要是「懂得推輪椅」、能夠負責接送就可勝任了。然而實際上,陪診員擔任客戶在外的照顧者,不僅需要有一定的體力、耐心和準確轉述的溝通能力,還需要應對在外的突發情況,比如在街邊沒有太多醫療設備可以協助處理長者的突發狀況時,陪診員需要靠自身的專業知識作出即時判斷,評估客戶狀況,採取適當行動。

昨有一名64歲陪診員確診。(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應多方支援陪診員

疫情下,陪診員工作尤具風險。一則在於這項工作需要密切接觸服務者,比如陪上洗手間、換尿片等傳染風險等。二則陪診員往往出入院舍、醫院等高風險場所。再加上香港陪診從業人員並不多,往往會出現一位陪診員需要服務多間院舍和人員,對從業員和受服務者都具有高風險。

對此,政府可以考慮資助陪診員定期進行核酸檢測,以盡量減低肺炎在長期病患和長者等易感人群中傳播的可能性。在有必要時,政府更可採取陪診員持健康證工作的措施,讓雙方放心。同時政府亦應額外資助陪診員所需的防護用品,比如酒精搓手液、口罩甚至護目鏡等。由於目前陪診員供不應求,很難限制一個陪診員只服務一院舍,政府可為陪診員公司及聘請方提供電子平台,保留及共享陪診員電子化工作紀錄,一旦有確診者方便追蹤。

陪診員作為弱勢群體照顧中的重要一環,不僅提供了更完善的社會照顧,還能延緩接受服務者身體機能的惡化,避免他們過早或不必要入住院舍。只可惜如此重要的角色在香港卻仍未有完善的發牌、培訓制度,入行者亦遠低於需求。對此,政府一則應考慮如何挽留現有的陪診員。因疫情爆發,不少院舍已盡量減少從外聘請兼職陪診員,讓他們工作量大減。政府如若不予以額外的工作保障措施,原本已供不應求的陪診員或在疫情後出現嚴重斷層。

另一方面,此次疫情讓陪診員進入公眾視野,政府可著手建立陪診員的培訓、發牌制度。不僅可以讓陪診員在疫情下更懂得保護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亦可以建立更好地追蹤、評核系統,監測這一高危行業的疫情情況。而藉著完善的發牌與培訓系統,政府也可以增加陪診行業在社會的正面形象,保障從業員的福利,以吸引更多人投身陪診服務,為長遠的社區照顧體系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