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與「大外宣」的不足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周二(1日)指控,中國政府透過資助孔子學院在美國院校招募間諜,期望當地孔子學院在年底前全部關閉。今次是繼「孔子學院美國中心」(Confucius Institute U.S. Center)在8月中被列為「外國使團」後,華府又一次強硬表態。在蓬佩奧口中,孔子學院是中共推動全球政治宣傳的實體,在美國「推動中國外宣及擴大惡意影響力」,因此必須除之而後快。此名對華鷹派的講法無疑誇張及充滿意識形態定見,但圍繞孔子學院的種種傳言和報道,也讓人反思中共的「外宣」究竟是什麼一回事,以及帶來什麼負面影響。

根據官方資訊,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旨在「適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係,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自第一所孔子學院2014年在韓國成立起計,全球目前已有162國家或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顧名思義,孔子學院應當與儒家思想有關,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其授課範圍主要是語言、書法、戲曲、太極,甚至烹飪。縱然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但並未去到弘揚仁愛、大同世界等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層次。

獲中共高層加持

與此同時,孔子學院卻被一些人認定有「背景」——它是海外院校和中國教育部轄下「漢辦」的合資機構,後者負責監督孔子學院的運營,並且提供部分資金。同樣值得留意的是,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主管意識形態)曾在2007年明言,孔子學院是「促進中外語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是我國大外宣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有中共高層加持,孔子學院自然被一些人認定為「宣傳機器」。

孔子學院教授中文、傳播中國文化,當然問題不大,正如西方也有德國歌德學院、英國文化協會等功能相似的機構。但圍繞孔子學院的爭議是在中美摩擦增多的大背景下發生的,而孔子學院不像歌德學院、英國文化協會那樣與美國意識形態「同聲同氣」,因此難免受到針對。

操作手法不濟

然而,有一點無可否認——中共「大外宣」的操作手法確實引發諸多負面效應,這必然在中國致力強化軟實力時幫倒忙。例如在2009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在該校孔子學院反對下,取消達賴喇嘛的訪問;2014年葡萄牙一場中國研究學術會議舉行前,國家漢辦主任許琳在文件派發給與會者之前,要求工作人員撕掉有關台灣的內容。在不少中國人特別是「小粉紅」眼中,類似操作是理所當然的,但西方人卻認為這是侵犯學術自由,結果不單無法促進文化交流,反而加深中共在西方人眼中的「異己」形象。

蓬佩奧聲稱孔子學院在美國院校招募間諜,固然充滿麥卡錫主義的色彩,絕不可取,但西方國家對孔子學院的質疑畢竟讓人反思中共「大外宣」的不足。當然,在中美冷戰的格局下,與中國相關的事物必會被「不信任並核查」,但如果中國人員在傳達軟實力上更有技巧、更圓融,相對而言便不會太容易招人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