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置計劃是創造財富還是製造樓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團結香港基金顧問、港大經濟學者王于漸建議政府重新推出租置計劃,藉此助公屋居民稱為業主,讓市民成為業主,並透過資產升值獲得財富增長。但這種想法將人人有屋住的公共福利目標混談為人人要置業,將公共資源當成投資工具,更會令樓市更加風高浪急。

「租置計劃2.0」提議,公屋居民以可以半價購入正在居住的單位,並減免居屋及租置計劃的出售補價。王于漸美其名「港人組屋」,聲稱可令香港置業率由現時的不足五成,提升至七成以上。

然而,香港公屋輪候時間已高達5.5年,增加供應才是治本之道,否則減少短期內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數目,只會再增加公屋輪候時間。再者,「租置計劃2.0」聲稱市民成為業主之後,就能透過資產升值獲得財富增長,這說到底就是鼓勵市民炒樓,以住屋當為賺錢的工具。

團體促請政府增設青年輪候公屋隊伍。(資料圖片)

首先,租置戶已失去再次輪候或購買公營或資助房屋的權利,而他們仍多以低中收入家庭為主,即使出售租置單位,也未必能負擔私人市場。他們若購買另外的租置單位,則未有釋出多餘單位讓公屋輪候戶租買。其次,即使公屋戶透過租置及出售公屋以增加財富,但這樣樓換樓只會令樓市更加熾熱,住屋成本更加高不可攀。王于漸教條式地反對政府壓低樓價,根本無助解決香港問題。

有屋住不等如要置業

香港樓價飆升,出現有產者愈富有,無產者愈貧的現象,更因此激發了社會不滿情緒。然而,王于漸的解決方法不是令人人安居樂業,而是推更多市民加入這場炒樓遊戲,只會讓樓市更加瘋狂。通過租置計劃,稍有能力的基層縱然上車,也只是加入了「樓奴」行列,根本無助改善生活質素。

「有樓」與「無樓」的社經矛盾,癥結始在房屋市場極其扭曲,導至房屋功能過於偏重投資,而非居住。當深圳政府在宣傳「房住不炒」,租置計劃卻是在幫助人人都加入「炒房」的隊伍,為已扭曲的房屋市場火上添油。真正解決問題,不是人人置業,一生背著供樓按揭不敢行差踏錯,而應該是讓人人有屋住,不必為樓煩惱,然後釋放精力去嘗試人生更多的可能。

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公共福利政策不能太功利

其實公共福利是保障市民的安全網,是政府施政的基本合格線,不是做生意和買賣。這不只是說香港香港公屋住戶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只為124平方呎,不存在無效率、浪費一說,而是考慮住房保障不是貨物堆放,只講究愈小的空間堆得愈多,更要考慮到市民居住的素質與尊嚴。居住在千呎豪宅的專家學者,是否明白等同他們書桌一般大的124平方呎根本無法「安」居。而害怕壓低私樓房價導致經濟後退,是否一定成立尚是疑問,但更關鍵的問題是,香港政府和不少專家學者正是因為這樣的畏手畏腳讓一代代市民生活素質犧牲在了經濟發展下,讓香港只能成為少數有錢人的精彩。

讓市民安居樂業是政府施政之根本,然而政府不敢未使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開發1700公頃的棕地和逾千公頃發展商囤積的農地,不敢全數收回172公頃粉嶺高爾夫球場興建公營房屋。這樣的情況下反倒考慮再推租置計劃,無異犧牲最底層的公屋需求者的利益,將香港社會進一步帶入扭曲的房屋市場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