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好香港 就是貢獻大灣區發展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在10月14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青年民建聯特意就本地年輕人面對的「四難」(升學難、就業難、創業難、置業難)提出建議,包括設立官方大灣區港人招聘平台、鼓勵大灣區置業、然後到香港上班或者在國內上班或創業等。青年民建聯關心港青的未來固然值得肯定,只是其建議似乎本末倒置,它應努力幫助年輕人在香港發展,然後才於香港以外的大灣區發揮所長。

從「粵港澳大灣區」概念2015年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現,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去年初正式發表,許多政治團體視這個人口多達7,000萬、涵蓋廣東省九個城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灣區為香港的出路。無可否認,陸港兩地經濟融合乃大勢所趨,只要港府積極籌劃,絕對可以發掘前所未見的機遇,但在參與大灣區發展的過程中,香港必須擔當發展主體,這才能夠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體現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精神。

青年民建聯的建議不妥,在於有關意見似乎輕視了香港的作用,看不到香港本身仍然大有可為。誠然,香港正面對發展動能不足、傳統競爭力弱化等問題,年輕人上流機會確實沒有上一代那麼多。對此,懶惰的政客會鼓勵年輕人北上發展,但本質上,這與民建聯曾提出在大灣區建立「香港城」一樣是輸出自身問題,既自私、又狹隘——區內其他城市有自己的社會問題,為什麼要幫你解決問題?再者,香港絕對有能力做領導角色,而不是單靠別人的二線城市。

香港要自強

香港負責任的從政者理應思考如何自強,助香港突破發展瓶頸,但青年民建聯在這方面是令人失望的。例如針對青年住屋困局,其建議竟是改建房委會工廈為住宅用途、鼓勵大灣區置業等,而非在民建聯早已要求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建屋的基礎上,不斷責成政府加快收地。

香港是大灣區的一部份,執政團隊應把香港建設成安身立命之地,先讓年輕人在此學習、工作、成家立室,然後才衝出香港,在區內其他城市貢獻所長,這才是自強的真諦。其實,要做到自強說易不易,說難不難,只要青年民建聯敦促港府推動改革,通過廣建公屋、免學債等方式,便可讓年輕人在沒有過多財政包袱下輕裝上陣,這將會對死氣沉沉的香港產生刺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