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危機 羅致光不能光説不做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周日(4日)在網誌論及香港人口高齡化之危,表示為避免令人以為是「放風」,只就人口預測數據進行簡單分析。其中羅致光多次提到人口老化將「出現波浪形,先升後降」 的特徵,不知是否為了緩解社會焦慮,寬慰人心。

然而,即使高齡人口最終會回落,但真正的重點應放在「30年後的(安老)服務需求便大約會是今天的四倍」上。在羅致光給出的數據中,人口老齡化的高峰期仍會維持二、三十年左右,且即使下降後,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仍會一直會維持在35.1%至35.8%等較高位置。這對於目前安老服務不足已愈來愈嚴重的香港來説,實是不容小覷的挑戰。

院舍不足 輪候至死

長者輪候資助社區照顧服務,由2016年的5,724名增至去年底的逾1.1萬,平均輪候時間由大半年增至逾一年。社區照顧的不足,增加及提早了長者入住院舍的機會。而院舍照顧不足同樣嚴重。截至2020年8月31日的最新數據,輪候人數升至3.9萬人,輪候期間去世的長者更逾7000人。因此,社會切不可抱持等待人口老化高峰自然過去的想法,而應積極應對,以免這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安老服務節節倒退的原因在於,政府資源投放有誤。羅致光曾在網誌談到「政府一直增加投放於安老服務的資源,資助安老服務的經常性開支已由2012-13年的約50億增加至2017-18年的約78億,增幅超過五成」。只是羅致光只强調政府對安老服務的投入,卻忽略了資源投放效率的問題,以至安老服務不進反退。

(資料圖片)

羅致光談論已久

政府沒有直接增加公共安老服務的供應,只在2015年預留8億試行「院舍劵」,並在此後逐步就「院舍劵」加碼。然而「院舍劵」打著分擔公營服務壓力的旗號,實際卻是將長者推向缺乏監管、素質參差的私營市場。服務不被信任,以至於長者寧可苦候政府提供的服務名額,也不願貪圖快捷走去私人市場。

其實早在2017年,羅致光上任不久,就已提到人口老化嚴峻,首要需減低高齡海嘯挑戰。然而當時文中提到「加強人手方面的規劃」,「探討如何增加使用科技和電子機械設備提升服務效能」等問題,至今未見解決。此次羅致光再在局長網誌敲響人口老化的警鐘,内容較上次更為簡潔,只强調數據的嚴峻性,而未有提出任何實質性意見和看法,照其自己的説法是為避免「放風」,但根據其任職幾年中,安老服務、長者福利不進反退等情況,亦不免令人懷疑其應對人口老化的誠意和決心。從2017至今,香港已錯失為人口老化做準備的寶貴三年,羅致光此次不能再流連於分析數據,應儘快拿出具體改革方案,以為應對數十年人口老化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