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能在國家發展下被邊緣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10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下稱《方案》)。《方案》要求深圳「增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功能」,並極少提及同屬大灣區「核心引擎」的香港,這個現象值得留意。

《方案》出台時間十分接近國家主席習近平南巡參加本星期三(10月14日)的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而且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又即將於月底召開,一般認為它跟相關行程都透露出中央對深圳倍加重視的訊息,並且借此加快因修例風波和疫情雙重衝擊而飽受阻滯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時值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將南下發表講話。(新華社)

初步意見多談香港 最終方案消失不見

不過,整篇《方案》當中實際僅得一處直接提及香港,亦即「總體要求」裏的一句「推動更高水平深港合作」而已,其餘四處則是籠統談到粵港澳大灣區,例如「落實地方責任」一節指出深圳「要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協調合作,建立區域互動、優勢互補的改革聯動機制,實現協同對接,充分發揮制度整體效能。」

同時,《方案》內容個別地方與香港以往的優勢直接相關,像是在深圳本地「打造保護知識產權標杆城市」的方向,便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原先提出的「充分發揮香港在知識產權保護及相關專業服務等方面具有的優勢,支持香港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有一定偏差,另外「擴大金融業、航運業等對外開放」等措施亦勢將對香港產生更多競爭。

如果比較去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更能清楚看到最終出台的《方案》確實大幅減低了對香港的依賴,譬如《意見》曾明確舉出促進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金融產品互認、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提供為港資醫療機構發展便利等具體與香港合作的措施,這些來到《方案》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被邊緣化危機浮現 配合國策難以再拖

自從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提出以來,廣東相關城市為參與此一國家策略發展計劃可謂是不遺餘力,唯獨在作為特別行政區的香港,政府官員與社會各界人士雖然許多都只懂呼喊幾句口號表示支持,事後往往沒有作出任何實際行動投入其中,這就難怪香港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過程中愈來愈陷於被動。

事實上去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以後,同年10月的上一份《施政報告》正文就意外地完全不提「大灣區」三字,箇中儘管有防止於反修例活動期間激發矛盾的考慮,但也在在反映了港府高層對於國策不加留心。至於行政長官周一(12日)匆忙宣佈《施政報告》押後的消息,更令外界好奇:何以像國家領導人南巡深圳此等大事,毗鄰的香港政府竟要等到兩三天前才接到通知?

林鄭月娥。(張浩維攝)

以上事件似乎都反映了港府與中央、廣東的溝通有所不足。面對經濟下行,香港未來必須把握機會積極投入國家發展,主動與同區的其他鄰近城市合作,這樣方能避免自身淪落成為大灣區中被架空的一台「空轉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