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美團被拋售 監管市場非無利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二(10日),內地市場監管總局推出了《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下簡稱《指南》),擬針對內地的平台經濟作反壟斷規範。受消息影響,在港上市的幾大內地新經濟龍頭平台經濟公司,包括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美團等遭到拋售,股價大跌。當中,網購平台巨企阿里巴巴遭受的打擊尤為嚴重,股價已從近來高位下跌近兩成。自月初螞蟻金服上市被內地監管機構叫停之後,以及這次針對平台經濟的監管,反映了中央政府正採取一系列的措施針對經濟發展進行調整,以確保經濟能朝着良性方面可持續發展。

雖然這次推出平台經濟相關的《指南》並沒事先出現風聲,不過就像月初螞蟻上市被叫停一樣,也是有只跡可尋。早在今年1月,內地市場監管總局已經推出《〈反壟斷法〉修訂草案(公開徵求意見稿)》,針對巨企壟斷作出規管。當中清楚針對指新經濟發展同時帶來「不同程度的壟斷性」,「大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更特別提到互聯網電商等行業的情況。

這次的平台經濟反壟斷指南,其實只是今年1月的修訂草案的細緻版本。今年內地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為電商平台帶來重要機遇。由於很多內地民眾不能或不願出外,電商大行其道,像阿里巴巴及京東等電商平台更勢機擴大勢力。可能在這背景下,中央政府更有感必須盡快規管電商平台的壟斷問題。這次指南針對了一些為人詬病已久的問題,包括「二選一」(即一旦選擇了一個平台,便不能選取其他平台)、利用算法作價格限定,和以搜索降權、流量限制、技術障礙等懲罰性措施,強制交易相對人接受其他商品等。

美國司法部在10月20日正式起訴Google,對其提出反壟斷訴訟。(Reuters)

政府與市場的新關係

針對科網巨企進行反壟斷的舉動,並不止出現於內地。歐洲早已對美國的互聯網巨企如Google等進行反壟斷的攻勢,對這些企業處以罰款,或是收取數字稅等。美國也沒有對其企業手軟,國會在去年6月已對Amazon、Facebook、Apple、Google幾間巨企作反壟斷調查,今年10月更首先控告Google壟斷市場。可見,全世界都對科技巨企壟斷有所警惕。

壟斷市場是市場運作一個重要的危機,競爭長期消失會減低市場活力,利益向特定公司傾斜,但對經濟整體發展及消費者而言卻無益。即使提倡自由市場的經濟學理論,也認為必須確保市場開放及競爭,減少壟斷情況。

傳統上,經濟學普遍將政府與市場對立,政府干涉愈大,市場便愈不自由,反之政府干涉愈少,市場便愈自由。雖然壟斷會影響市場健康發展,但卻也是市場自然發展下會產生的問題。單單依靠市場自身,是無法解決壟斷問題。是故,歐美提倡自由市場的國家,往往不得不爭論到底應該動用多少政府力量去干涉處理,有時甚至顯得進退失據。

經濟已非常市場化的中國內地同樣亦必須處理壟斷問題。與西方國家不太一樣的是,中國政府在處理同一問題時,會積極利用政府的監管作用,確保市場良性發展。中國政府並不將市場與政府視為對立,而適當的干預是為了確保市場能健康發展的手段。從內地近來作出一系列監管經濟的措施中,不難看出中國政府的干預並非在破壞市場,而是在處理市場難以自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