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運輸業失業率增 港府須孕育新經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二(17日)政府統計處公布,8月至10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6.4%,與7月至9月數字相同;就業不足率也維持3.8%的水平,其中以運輸業增幅最大,上升百分之0.6至近17年高位的6.2%。多個早前受疫情嚴重影響的行業失業率回調,但餐飲服務業、零售及住宿服務等行業失業率仍分別達14.8%、8.6%及9.2%。本港整體失業率縱有回穩跡象,未來就業狀況仍難言樂觀。

本港的整體就業率不變,起初最受疫情打擊的幾個行業失業率有回穩跡象,但是隨着第二期「保就業」資助結束,僱主招聘意欲趨向審慎,對於本港未來的經濟展望尚不容樂觀。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就指勞工市場情況依然困難,經濟前景仍受疫情影響,勞工市場短期內面對壓力。

整體失業率未見上升雖然是個好消息,但本港就業市場要回復原狀相信仍有很遠路程,而當中最明顯者無疑是因為國泰航空上月大裁員而令行業失業率大增的運輸業。為了緩解失業人士短期困難,政府首先應從資助、失業補貼等方面協助他們解一時之困,而長遠來說當局更應研究培訓及引導原有的業界員工轉向其他行業,這種幫助失業者過渡至其他行業的做法相信要比派錢或津貼可持續得多。

多個早前受疫情嚴重影響的行業失業率回調,但餐飲服務業、零售及住宿服務等行業失業率仍分別達14.8%、8.6%及9.2%。(資料圖片)

青年失業成隱憂

在就業市場不明朗的情況下,本港青年就業情況同樣令人擔心。現時20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高達兩成,政府應該積極創造更多職位協助他們求職就業,如政府本身可開設更多合約職位吸納畢業生以及發放額外資助鼓勵企業招聘畢業生作為實習甚至聘為長工。

更加重要的是,面對因疫情而來的困局,政府除了應視為挑戰之外,亦應將此視為一個機遇,嘗試發掘更多本地新經濟產業的可能。假若政府過去連年累積財政盈餘屬於積穀防飢,那麼現在正是時候運用資源扶植其他有發展空間的產業,例如環保、醫療、科技等新經濟重點產業。

隨着疫情發展,本港居民生活習慣大變,新、舊經濟企業業績此消彼長,這無疑是影響未來社會的一場人力資源「大洗牌」。市民對網購、外賣、雲端工作等服務需求增加,甚至將可能影響未來商業的發展趨勢,政府必須把握時機加快本地新經濟發展的步伐,在將失業人口引導至其他行業的過程中協調進行人才培訓、轉型,讓更多有前景的新經濟企業得以成長,迎接後疫症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