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居民不配住小蠔灣車廠上蓋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有報章引述政府消息,月底公布的《施政報告》將公布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的方向,其中之一是交代佔地30公頃的小蠔灣港鐵車廠上蓋,興建的公營房屋比例低於一半,且不打算興建出租公屋。此舉非但未能加快輪候公屋者上樓,而且不符資源分配公義。令人憂慮的是,其他的填海規劃項目有樣學樣,政府紓緩房屋負擔能力不夠重手,所謂解決住屋問題,恐是美麗謊言。

兩年前已有傳聞指港府利用小蠔灣港鐵車廠興建公營房屋,後獲港鐵確認。這本來不應是大新聞,因為建屋地段本就屬於政府,只是政府以象徵式地價1,000元批地給港鐵,而且有權要求港鐵直接興建公營房屋。不過,政府與港鐵一直沒有交代公、私營房屋以及出租、資助出售單位的分配比例。

《南華早報》日前引述消息指,港鐵大嶼山小蠔灣車廠項目,將建1.4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資料圖片)

公屋、私樓「不可共存」

要符合安居和提升生活質素的理念,最理想做法是出租公屋為主,資助出售為次,私樓佔最少。首要原因自然是政府必須履行公屋輪候冊人士三年揀樓的承諾,好讓基層上樓改善住屋環境,再者,各階層也應享受便捷交通,別讓港鐵上蓋變成私樓族專利。

但從小蠔灣的發展消息看來,政府似乎無意履行上述房屋理念。消息人士雖指單位興建量高於先前提出的1.4萬個,但亦稱整個項目公營房屋不會超過地段總數一半,甚至表示出租公屋、私樓兩者「或許不可共存(may not be compatible)」。此外,項目的私樓據稱將會佔去地段臨海部分,而資助房屋當中的居屋和首置盤則靠近公路。

小蠔灣車廠用地面積約30公頃,料可提供逾萬個住宅單位。(李澤彤攝)

公營房屋不可成謀利工具

誠然,小蠔灣車廠上蓋要建成生氣勃勃的社區需要投入大量資本,但近乎不用支付地價的港鐵本身已經節省大量成本,保留半數私樓單位未免過於「慷慨」。況且過往房委會出售居屋就足以應付居屋和公屋建築成本,故此興建公屋會拖垮其財政的說法未免言過其實。今次放棄興建出租公屋和加插首置盤的舉措,恐怕意味着連當局也打算從樓價收入謀利。

政府常說興建公屋寸土必爭,但小蠔灣車廠上蓋一事反證政府口惠實不至。更令人擔心的是,其他正在規劃的項目也有可能成為小蠔灣翻版,例如政府近日繼續放風指正在填海的東涌新發展區會增建公營房屋逾萬伙,並推高公營房屋比例至逾七成,惟依然沒有提及出租與出售的比例;兩年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談及「明日大嶼」計劃,更明言「津助房屋售出後其實會收回一部分錢」,意即政府傾向在東大嶼興建較高價的出售房屋,當中首置盤估計將佔有相當比例。以最近出售的煥然懿居貨尾單位為例,三房單位最貴為798萬元,開放式單位最低為355萬元,日後的新單位價格絕不便宜。

市建局馬頭圍道煥然懿居,是本港首個首置上車盤項目。(資料圖片)

退一步說,即使政府堅持把部分基建開支打進樓價,以首置盤形式售給較具經濟能力的人士,那麼,一個建築面積700平方呎、八成實用率的單位,按每平方呎4,000元的單位建造成本,加上每單位分擔100萬元基建成本推算,總售價也不用400萬元。以小蠔灣地段為例,假設在1.4萬個單位中,半數為此段構思中的首置盤,那就已經替政府收回70億元基建成本,相當可觀。

報章引述的政府消息若然屬實,那只反映政府和港鐵也是立心從房屋取利。資助房屋目標應為減輕房屋開支和實現住屋權,而不是政府的填數和生財工具。若然政府決意平抑樓價、減輕住屋負擔,那就必須大刀闊斧廣建出租公屋、居屋,並以成本價出售居屋,填海開支就由公帑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