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破產非壞事 國企求存須改革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內地大型國企華晨汽車面臨債務違約達65億人民幣,因無力償還本金上周宣布破產申請重組。除了華晨以外,紫光集團、永城煤電等國企近期相繼出現債務違約,令市場憂慮這將產生連鎖的逃債潮,引爆內地金融危機。然而,只要不出現惡意欺詐及結構性的債務問題,其實國企債務違約對市場而言是個良好的改革機會。

企業舉債不一定能償還,所謂投資涉及風險,這本是市場法則。即使在經濟良好的時候,也總會有企業因經營不善倒閉,這可謂市場健康運作的結果。只要監管機構能確保過程沒有惡意詐騙、虛報轉移資產等惡意逃債行為,那亦無須過份解讀為經濟問題。反而如果不斷扭曲地「以債養債」,一時間可能看不出有什麼經濟問題,但債務累積最終一下子「爆煲」,就如同2008年的金融海嘯般成為更大的經濟危機。

華晨集團半年報顯示,其負債總額高達523.76億元,資產負債率超過110%。(資料圖片)

無須過度解讀為經濟危機

華晨等企業被指經營不善已有數年,其自家經營的品牌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只能依靠與寶馬合作的「華晨寶馬」相關品牌產品拉回盈利。經營不善最終要借債渡日,但又提不出可以改變狀態的改革計劃,在一般情況下這樣的企業自然是要破產。由此可見,華晨破產屬於市場運作的結果,並非什麼重大的金融危機。

不過,由於華晨是國企,令不少投資者以為國企會有國家「負責」,錯誤估計了其債務風險。即使兩家內地信用評級機構大公國際和東方金誠已因華晨經營不善而將其信用評級下降,但在上月底其評級仍有A+級,當中無疑是與其國企地位有關。

劉鶴多次提出要加快發展中國資本市場發展。(Reuters)

國企改革之路展開

長久以來,國企都存在低效能的問題,很多經營者欠缺改善經營的意識,終使一部分國企陷入長期經營問題。華晨等國企破產,反映了中國政府正展開改革國企流弊的問題。周一(23日),國家副總理劉鶴在金融委會議中,就提出要進行國企改革以提升運行質量和效率,以及深化債券市場改革兩個重點。

這一方面顯示國企也必須加入市場競爭,也失去了「不會倒」的光環,另一方面也是讓市場重新評估國企債務風險,令債市的運作能更合乎市場原則。從時機而言,中國經濟現時正有秩復甦,有能力吸收一些企業出現債務違務所引起的震盪,正是處理這些重大問題的時候。而從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而言,國企更趨市場化,減少失衡也將改善中國經濟質素。可以說,最近的國企債務違約事件,對中國經濟發展也有正面與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