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續約九年 長遠應加強海水化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東江水供水協議將於年底屆滿。發展局表示未來三年供水協議將會引入「統包扣減」機制,以取代原有的「統包總額」,即是按減少輸入東江水總量而扣減水價。縱然新協議估計可減少本港日後需要支付的金額,但面對東江水水資源開發率已接近安全水平、極端天氣,以及大灣區用水需求日增等掣肘,港府適宜及早提高用水自給比率,分散風險。

由於本港淡水資源嚴重短缺,1960年代港英政府已意識到單靠儲存雨水,不能滿足急劇增長的人口,故在1964年起港府同意從廣東省購入東江水,以解決水資源不足。目前東江水已佔本港供水量七至八成,而有關的供水協議大概可分為兩大階段,即1960年至2005年間的「固定供水期」,以及2006年起的「彈性供水期」。

固定供水機制雖然能讓本港提前鎖定供水量和水價單位,但隨着本港製造業陸續北移,工業耗水量隨之大跌,80年代末廣東省的供水量增幅,超遠本港實質需求。惟當年的協議並沒有條款可供彈性調整供水量,使本港即使未能抽取議定的供水量,亦要緻納十足的議定費用,而且亦不能延至下一年才抽取。但在2006年起,東江水供港協議採用「統包總額」方式,按月彈性調節輸港水量,但港府仍須向廣東省支付固定水價總額,以確保供水量可達協議的上限保證。儘管「統包總額」較固定供水有彈性,但本港多年鮮有用盡輸港份額,總費用仍遠超實際用水量,加上廣東省水利廳向港出售的東江水價格亦高於深圳和東莞兩地,故亦有不少聲音要求重訂協議。

發展局表示,成功爭取在東江水新協議加入每年扣減水價機制。(資料圖片)

水資源珍貴 化淡可輸出

新協議採用「統包扣減」機制,即可按減少輸入東江水量而扣減水價,而未來3年「基本水費」約為148.5億元,每年平均增幅約1.3%。發展局估計引入扣減機制後,不但可避免浪費剩餘的水資源,亦可節省抽水成本,並預料2021至2029年的實際支付金額平均每年可扣減約3,600萬元。

即使新協議能在未來九年共省下3.2億成本,但隨着大灣區的經濟逐步整合和發展,長遠而言本港亦有開拓新水資源的需要。首先,面對全球食水短缺趨勢,廣東省常住人口達1.12億人,但多年來人均水資源量不足1,700立方米,低於全國平均值2,100立方米,部分城市早已出現食水短缺;其次,廣東省當局亦表示,東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28.6%,接近「安全紅線」33%。在這兩大因素夾擊下,不論是本港或是廣東省早晚亦要開拓更廣闊的供水策略。香港若過度依賴東江水,也會增加廣東省的負擔。

在芸芸選項中,海水化淡不但可提高本港用水自給比率,亦是甚具潛力產業化的技術。隨着2018年將軍澳海水化淡廠工程動工,雖然政府預料第一期海水化淡廠只能提供5%食水供應量,但在全球人口膨脹、極端氣候愈見頻繁的影響下,海水化淡不但可以緩解東江水資源緊絀,也是國際間穩定供水的常見選項。相較新加坡和以色列兩大海水化淡技術出口國,縱然本港進度只屬起步階段,但港府仍要抱有長遠宏觀規劃,逐步追趕國際潮流,並增撥資源投放到水資源技術研發。這不但可將東江水資源緊絀化危為機,更可將技術出口至國外,令本港產業結構更見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