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頻批病態消費 擴內需須顧及可持續性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內地官媒接連發文批評一些內地經濟現象。周一(28日)新華社發文批評「盲盒經濟」誘導上癮及賭博心理造成崎型消費亂象。緊接着周二新華網再援引央視新聞批評「社區團購」存在傾銷問題,擠壓小商戶及就業。內地近年積極提倡刺激內需推動內循環的經濟布局,官媒連番對各種消費問題作出批評,表面看來似乎是自相矛盾,實際上卻是為了保持消費能可持續發展。

「盲盒經濟」指包括抽獎成份的一種推售技術。其起初流行於日本,商戶將一系列的商品放置於密封的盒中,買家只知道每個盒中有機率包括某幾種商品的其中之一,但卻不確知盒中具體是哪個商品。

「盲盒經濟」的扭曲需求

這種傾售模式主要用於玩偶、玩具這類帶有收集型式的商品,利用買家的心理引誘買家作出更多本來不需要的消費。例如,買家有時為了集齊一套的玩偶,會不斷購買盲盒直到收集齊全整套,商戶可以將系列中某特定商品的出現機率調低,令買家很難集齊一套。有時買家未必想集齊一套,但只為了抽到心儀商品,也得付出更多金錢購買盲盒。除了實體貨品之外,「盲盒」也應用到電子虛擬商品上,例如不少抽片類的手機遊戲便帶有這種推銷性質。

「盲盒經濟」近年在內地也大行其道,雖然部分消費因此而得到暴力增長,但卻隨之而產生諸多咎病之處。「盲盒」商品單價不貴,買家很易沉迷其中,形成如病態賭博的現象,最終令買家出現極端消費的負面效果。在「盲盒」流行的日本,不少人將大部分收人用於「課金」抽「盲盒」商品,例如手機遊戲的角色卡片等。然而,這些需求究竟並非可持續的消費,甚至令很多人因過度消費於一些對自己沒有實際用途的商品而陷入窮困。

「社區團購」提防壟斷

比起「盲盒」,「社區團購」可能產生更嚴重的經濟問題。近年,像阿里巴巴的淘寶網等開始走入日常菜市場,以極低的價格向一般人傾銷蔬菜等農產品,美其名為「社區團購」。

然而,像一塊錢一斤菜等售價,當下買家雖然可能買到便宜貨,但終究這並非可持續的經營。一部分平台經濟意圖利用財政與物流實力,以傾銷方式排除地區上如菜市場等小競爭者,在壟斷市場後再提高售價,最終可能是買家與小商戶雙輸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員也可能因割價戰而失業,最終反而影響了整體經濟活躍程度。

賣菜成了互聯網巨頭們廝殺的新戰場。(視覺中國)

內地政府雖然將推動內需提升消費作為經濟布局的主軸,但這並非只是追求刷新數據粉飾經濟的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製造一個可持續、能對經濟產生正向相互作用的消費循環。無論是「盲盒經濟」或是「社區團購」,雖然能短暫地提升消費,但卻有殺雞取卵之嫌。如果為了追求當下的數據表現而任由這些扭曲現象繼續發展,那結果可能令一部分人陷入愈消費愈貧窮的境地,甚至最終破產或借貸渡日;另一方面小商戶又遭打擊,那消費效果將集中於一些大型壟斷企業,屆時整體經濟與就業將更難以拉動,那時便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