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奪叱咤男歌手惹熱議 香港樂壇是已死還是重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一年一度本地樂壇最為矚目的頒獎禮陸續舉行,其中備受矚目的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一如以往在元旦日舉行,卻成為近年少見的熱話。兩年前以素人姿態贏得選秀節目《全民造星》的姜濤連下兩城,分別奪得我最喜愛的男歌手及憑《蒙着嘴說愛你》奪得我最喜愛的歌曲兩個大獎,創下最年輕得獎者的紀錄。然而姜濤得獎卻在網絡引來極大震動,大量網民紛紛洗版,不少更直指其實力不足資歷不夠,甚至留下「誰?」、「未聽過喎!」、「香港樂壇已死」等負評,令外界對本地樂壇的討論再度熾熱起來。

姜濤出道僅兩年便以21歲之齡奪得兩項大獎,支持者會指其年紀輕輕能在百人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有一定實力,加上跳唱皆能頗為全面,現場演出也不比一些出道多年的歌手遜色,得獎乃實至名歸,也足見香港樂壇是有希望。不滿的網民則會對挑剔其弱質纖纖的陰柔氣質,模仿K-Pop男團的塗脂弄粉,亦認為其資歷太淺未有大將之風,甚至跟上一代如張國榮者作比較,認為其實力及魅力也遠不足。的確姜濤所歸類的韓風並非人人受落,也非本地傳統歌手的風格,然而當韓團紅遍全球,本地流行樂壇嘗試仿傚又有何不可?

張國榮所處身年代正值東瀛流行文化橫掃東亞,本地樂壇不論是歌曲或造型皆深受當時日本偶像影響。當然網民拿來作比較的張國榮亦是本地歌壇數十年來難得一見的巨星,聲色俱全歌影皆擅,舞台銀幕散射光芒後無來者。不過其當時的年代亦是香港經濟急速起飛,中產階級急速冒起,影視及唱片業皆空前興旺,亦為本地樂壇最巔峰的年代。當年二、三線歌手一張唱片動輒皆可賣出白金銷量,今天看來難以想像。當年張國榮憑亞洲業餘歌手大賽出道,亦是要在影藝圈載浮載沉七年之久,方憑一首《Monica》一掃頹風。

+13

K-Pop背後的政策動力

把粵語流行曲黃金年代的張國榮跟現今樂壇下的姜濤相比,正如將戰前片場制度仍然屹立不倒,電視尚未改變人們的娛樂消費模式的荷里活黃金時代,與70年代起荷里活的獨立製片年代相比。當年家傳戶曉奇勒基寶、伊莉莎伯泰萊、柯德莉夏萍、占士甸等,已成一顆顆不朽的名字,正如把張國榮、梅艷芳等跟今天初出茅蘆的後進相比,明顯對後者過於嚴苛。今日樂壇相比起80、90年代早已今非昔比,當唱片業萎靡不振,本地歌手紛紛北上掘金,本地音樂人才及資源凋零時,繼續堅持唱廣東歌的新人不應給予多點支持嗎?

當然要得到廣大樂迷的認同,本身也先要有一定的實力。例如不少人批評當日得獎的歌手演出水準均不如理想,此亦為事實。不過在今天的本地樂壇不斷萎縮下,給予有志投身演藝事業的新人機會及支援亦不多,也導致歌手的質素每況愈下。相較之下韓國為打造紅極一時的K-Pop天團,大多採練習生制度於全球海選12至16歲青年,平均進行五年舞蹈、音樂、語言、演技、體能等特訓後方推出市場,其一出道已是萬中無一的尖子。去年歷史性空降美國Billboard Hot 100摘冠的BTS防彈少年團,出道前便經歷了三年的特訓。

韓國的K-Pop潮流得以橫掃全球的背後,自然有政府強大的有形之手作為推手。在金大中當政的時代,韓國為突破亞洲金融風暴的經濟不振,以「文化立國」為目標制定《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設立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扶植影視、音樂、遊戲、動漫、傳統等文化產業,並為業界提供未來導向技術,以文化結合科技應用,又協助國內文化產品行銷海外,皆為韓國的傳統及流行文化提供豐富的土壤及養份。事隔廿年韓國業界終於修成正果,既有防彈少年團以過江龍姿態成為美國流行冠軍歌,又有《上流寄生族》勇奪奧斯卡大獎。

+3

三年前ViuTV首度舉辦《全民造星》,以姜濤在內的12名參賽者組成男團MIRROR,明顯仿傚K-Pop的成功方程式。然而《造星》以真人騷方式進行,其訓練也最多僅半年而已,跟K-Pop娛樂公司龐大財力資源、高端人才技術、制度化經營方式始終難望項背。儘管如此除姜濤外,叱咤樂壇生力軍金獎及銅獎得主柳應廷及盧瀚霆,便同為《造星》參賽者及MIRROR成員,而MIRROR本身亦贏得樂壇組合銅獎,並憑《IGNITED》奪得十大歌曲,《造星III》導師林二汶更首度奪得我最喜愛女歌手,令「造星幫」成為本屆叱咤大贏家。

雖然商台的叱咤頒獎禮與無綫及新城一樣,其評分及頒獎準則不無質疑,如前年古天樂即使16年未曾出過專輯也獲頒最受歡迎男歌手惹來非議,不過從《全民造星》中的姜濤、林二汶雙雙被網民票選為最受歡迎男女歌手,亦足見《造星》成功製造了一股熱潮。既然贏得了人氣及話題,業界便該好好把握大眾重新關注本地樂壇的好機會,唱片公司既應認真投放資源培育人才,電台電視台亦也好該去除山頭主義的歪風,至於政府若真心欲振興曾雄霸一方的香港流行文化,在政策、資源、技術、行銷、宣傳方面,亦定必有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