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置業推遲至平均44歲 「靠父幹」殘酷現實必須打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立法會秘書處周一(3月1日)發表有關「自置居所對香港社會經濟的影響」的研究報告,內容再度反映本港青年住屋問題十分嚴峻,當中提到35歲以下年輕人在整體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由1997年的22.1%跌至2019年的7.6%,而首次置業人士的平均年齡於2019年更已推遲至44歲。青年人成功在本港成家立室的例子,從數據上看屬於少數。

1997年時本港有近20萬名35歲以下人士能夠自置物業,然而二十多年過去,本港青年的住屋環境卻越趨惡化,2019年有關數字已跌至不足10萬人。按照1997及2019年底全港35歲以下人口分別為326萬及260萬計算,期間香港青年自置居所比率則是由6.07%下降至3.76%。與此同時,本港自置戶主亦出現老齡化趨勢,逾四成自置居所戶主均是60歲以上人士,近三成則已經退休,可見今日能夠負擔自置物業的青年已變得少之又少。

網民指自己與交往兩年的男友打算置業,初步計算過兩人儲蓄加向家人借錢,應有120萬作首期。(資料圖片)

欠缺居住空間 談何安居樂業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因是樓價急速上升,令自置物業的入息門檻大大提高。自置居所住戶月入中位數由1997年的22,600元,提升至2019年的35,000元,但對比統計署同期數字,當時二人家庭入息中位數亦僅有28900元而已。本港普遍青年收入增幅過去十年停滯不前,新論壇及新青年論壇的《香港大學學歷勞工收入趨勢及溢價研究報告》便發現本港2008年至2018年期間大學學歷勞工收入中位數由3.14萬元跌至2.93萬元,但立法會秘書處研究卻顯示同期樓價錄得逾倍升幅,說明青年收入始終無法追上本地資產價格升幅,使基本居住空間變成大部分青年人負擔不起的中產玩意。

另一方面,近十年間公營或私人房屋的租戶數飈升250,200戶,但同一時期自置居所住戶卻只增加了80,200戶。新一代的青年變相被迫向業主交租,欠缺穩定生活環境,他們自然難以安心成家立室、生兒育女。根據統計處數字,2020年婚姻登記數字下跌36.7%至28,164宗,2020年首11個月的出生率急跌17%,本港死亡數字首超出生人口。對於香港的未來,本地青年已經投下「不信任」的一票。

香港置業文化早已遠離居住為本的基礎認識,房產金融化緊隨經濟金融化,將住房的主次排序完全扭曲。(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解決居住問題 增建青年宿舍

青年若想搬出自住,要麼需要成功晉升天之驕子,甫畢業後月入便遠超中位數;要麼就是依靠父母支持,藉由父母資助繳付首期,即是俗稱「靠父幹」。在正常情況下,一個月入28,000元左右的家庭,每月需要儲蓄一半收入才有可能趕在四年之後支付首期置業,如此也就難怪青年無奈只能夠選擇去租樓自住。但租金支出將成為他們生活的沉重負擔,既令首期儲蓄難上加難,也使業主與租戶之間的資產累積速度出現明顯分野。

青年自置物業比例急跌,婚姻註冊數目嬰兒出生率亦創下新低,正揭示了本港並非能夠安居樂業之地。政府去年才於施政報告表示關注青年發展,但本港青年居住空間不足的問題卻越趨惡化。長遠來看,增加興建本地房屋自然是最根本辦法,可是在中短期看來如何盡快增建青年宿舍、增加公營房屋供應,藉此為青年提供更廉宜的生活空間也理應是政府當務之急。政府在口談青年發展的同時,絕不能忘記解決青年基本住屋需求,否則便只是好高騖遠的空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