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加價須有理 政府把關要透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九巴及龍運的母公司載通國際本周四(18日)公布2020年業績,揭破政府誇大九巴和龍運經營的困難。原來九巴憑政府「保就業」等計劃的資助得以轉虧為盈,賺得逾二億元盈利,龍運亦可保持收支平衡,令人質疑其他巴士公司經營情況是否真如政府及管理層說得這麼差。這種情況也足以提醒市民不應該輕易接受政府和巴士公司的片言隻語,若它們要證明加價有理,營辦商就應該公開更多帳目資料作為證據。

特首林鄭月娥和運房局局長陳帆為政府於本周二(16日)批准巴士公司加價辯護,前者說巴士公司去年「蝕到入肉」,後者說政府決定「非常困難」,試圖藉此說服乘客接受加價。巴士公司疫下經營困難可想而知,但社會的不滿之處主要在於政府懶理市民生活百上加斤,容許巴士公司在此艱難環境下加價。

陳帆指,專營巴士加價是困難決定。(余俊亮攝)

所謂「蝕到入肉」 未計政府補貼

尤其令人震驚的是,政府竟然只道出了事實的一部分,因為政府的「保就業」等補貼計劃已經讓一些巴士公司去年「收復失地」錄得盈利。載通國際公布業績,就其稱為「旗艦公司」的九巴而言,去年的確錄得除稅後虧損6.92億元,不過計及政府補貼以後卻會變成2.03億元盈利,等同於2019年盈利的65%。另外,九巴姊妹公司龍運在收到政府7,470萬元補貼後,收支亦至少能「打和」,錄得除稅後盈利60萬元。

九巴、龍運營運路線雖跟鐵路直接競爭,但仍獲政府的專營權保障,得以排除同業潛在競爭,再加上有公帑補貼扳回虧損,當局實無理由批准兩巴加價,甚至應該運用政治手腕,要求兩巴推出更多優惠乘客和保障員工收入的措施。九巴盈利本應足以填回去年縮減的1.5億元員工成本,剩餘的5,000萬元亦可以向每天212萬搭客人次提供23元的回贈,藉此體現與民共渡時艱。何況如果九巴真能推出有關措施,企業形象必定也會更趨正面,更有利吸它引更多搭客推動生意回升。

當然,在日前疫情未退的情況之下,經濟極其量緩慢復甦,政府又聲言不再推「保就業」計劃,相信九巴、龍運短期內仍難以回復昔日客量,未來虧損風險依然不低。也許政府基於上述考量,才容許巴士公司以增加車費減少未來損失,同時減低日後政府需要再大幅補貼的機會,但問題是這些畢竟只是假設,而且過往幾年巴士公司盈利不俗,企業尚有相當實力,政府實在毋須太早對其前景操心。

九巴獲批整體加價8.5%,獨營線實際加價約5.8%,聯營過海線則跟隨新巴城巴加幅,分兩階段加共12%(張浩維攝)
+4

開誠布公 以理服眾

更加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得知政府誇大九巴營運困境,只因為載通是上市公司,並且剛好又在旗下企業獲批加價後的不久公布業績,相關文件羅列旗下九巴、龍運巴士財務數據。相比之下,新巴、城巴和新大嶼山巴士公司資訊披露就顯得較為不足。現存關於這三家公司的財務數據只到去年6至9月,而且不及載通兩巴仔細,即使外界估計它們實力不及九巴、龍運,但多少會質疑其營運狀況有否政府描述般惡劣。

今次巴士加價事件顯示政府再次為大企業保駕護航,懶理民眾死活,妄想以為增加交通補貼就可平息民怨,難怪不能取信於民。香港固然需要穩定的公用事業以維持社會運作,但不能因為這樣縱容它們的謀利是凌駕市民福祉。不論經濟順逆,政府都應該嚴格把關公用事業,而且還要開誠布公才對。政府若認為巴士加價有理,可指令公司就其專營權業務公開帳目,交代政府補助對其帳目具體影響,以及交代加價之後如何分配新增收入,好說服公眾加幅合理,而非蒙混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