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的三個「不是」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的話,香港官員聽到了。所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讀財政預算案時,一開始就表示要「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結語又重提「勇於改革、擁抱創新」。不過種種跡象顯示,這份預算案卻是「三不」——不是勇於改革,不是敢於破局,不是不斷創新。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從兩元乘車優惠說起。這個本應為「配菜」的政策,在這次預算案期間卻成為了「主菜」。最終政府將受惠年齡維持在60歲或以上,同時引入每個月240程為上限,以及10元以上車資改為兩折計算,總算是回應了坊間濫用優惠、「長車短搭」的質疑。看似「改革」,然而,原來在2025/26年度根本不能夠為政府省下開支,因為有規定要18個月後才能實施。
不是改革——任由官僚低效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解釋,「要調較市面上約1萬7千部大小不同的八達通機」,而八達通機「散布全港各地」,「在調校過程中,均需時確保每一部八達通機均準確無誤,不可有任何閃失」,而且「需在下班後才能逐部進行,這是需要時間的」。說得頭頭是道,甚至形容這種速度已經是「快」——「上次政府將受惠年齡由65歲降到60歲時,同樣要進行調校,上次用了26個月,今次如想做快點,估計18個月應可以完成」。
聽到這裏,就難怪政府其他政策為什麼都是「年底前」、「爭取在明年」等。香港作為堂堂「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司長還說「必須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侃侃而談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但另一邊廂卻能接受連交通津貼的發放都如此不智能,仿佛停留在上個世紀。安於這樣的水平,當然不是勇於改革。
再說另一個焦點——公務員凍薪和削弱一萬個職位。正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美國政府大刀闊斧精簡架構,馬斯克領導政府效率部逐個部門審視效率。但香港呢?政府經常開支每年節省百分之二,當中包括公務員編制每年刪減百分之二,但準則是怎樣釐定?立法會議員在財委會問十次,官員十次都是回覆各政策局自行決定。換言之,會不會有一些政策局可以節省更多開支,刪減更多人手?沒有人知道。而且凍薪也不影響增薪點制度,財庫局常秘聲稱要視乎工作表現,不妨拿出數據說明多少人沒有按年增薪。不過正因為只是為了交數而不是改革,所以哪個政策局比較有效率,什麼部門資源運用得較差,官員並不會操心。
不是破局——社會困局和財政困局
不勇於改革的結果,就是出現僵局、陷於困局。司長要求各節省百分之二,教育局於是一下子將2500元中小學及幼稚園生津貼整個取消。這項津貼在過去五個學年共發放104.5億元,而且香港適齡學童正在按年減少,估計未來每年花不到20億元。立法會議員希望官員三思,家長尤其怨聲載道。畢竟政府一方面表示鼓勵生育,另一方面卻減少對家庭的支援,市民現在更怕官員為了政策「一致」,甚至連兩萬元初生津貼都會取消。人口結構的困局,政府打算如何破?
另一個局,是公共財政的困局。面對地價收入「史詩式」下滑,司長陳茂波值得肯定的是他表明政府不再希望過分依賴地價收入,而是以市民負擔得到、住得到和住得好為目標。然而財政收入由什麼來填補?容許賽馬會新開籃球賭博,卻不考慮提高投注額龐大的足球博彩稅率。咪錶加價、牛肉乾加價、飛機離境稅加價等都只是小數目,搔不着癢處。相反,港股日均每多1000億元成交,庫房一年就可以進帳300多億元。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政府有沒有定下目標,制定策略,如何用金融業的發展來支持公共財政?
不是創新——消極應對
最後是不斷創新。面對經濟不景、百業蕭條,政府官員一再鼓勵我們靈活變通,要有獅子山精神,因應市場變化來調整營商策略。但面對寫字樓空置率近年處於高水平的時候,預算案卻不是識變、應變、求變,找方法提振市場需求,卻只是消極地從供應量着手,乾脆暫停推售商業用地,甚至考慮將部分商業用地改劃作住宅用途。市場的信心當然要穩住,但方法是求變創新、做大個餅,抑或暫停賣地、等待果陀,性質謬以千里。
財政預算案縱然有三個「不是」,但有一點司長說得沒錯——「香港人的機靈敏銳和為經濟打拼的不懈努力」。香港人分得到哪些是口號,哪些是實事,然後在不樂觀的日子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