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如最後稻草 歷史進入另一時代
面對中國加徵反制34%關稅,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會再徵收五成關稅。外交部周二(4月8日)表示如果美國執意打關稅戰、貿易戰,中方必將奉陪到底。即使環球股市似乎喘定,但沒有人敢低估目前面對的地緣政治及經濟風險。
特朗普政府聲稱,美國長期面對高關稅壁壘,因而承受龐大的貿易逆差、製造業職位以至是財富外流,甚至構成了國家安全威脅。憑藉所謂的「對等關稅」,特朗普聲稱可以撥亂反正、回復公平交易。不管「開天殺價」是否談判技倆,即使如市場上的樂觀派所期望,美國政府最終會將關稅下調至相對「溫和」的水平,但很可能也是10%至15%,亦即是大幅高於以往的水平,甚至高於一些傳統意義上的高關稅國家。經濟代價已毋庸贅言,物價上升、貿易萎縮,加上關稅政策一時一樣,會嚴重抑制企業的長期投資意願。由於企業不得不「睇定啲」,最終將拖累經濟增長。
全球化時代走向終結
再者,美國當前面對的經濟困境,很大程度上也因為列根時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減稅、去監管、削弱工會力量,經濟發展的成果嚴重地集中於資本家和技術專才,中低技能的勞工——特別是傳統製造業工人——要麼人工停滯不前,要麼飯碗隨時不保。隨着以亞洲為主的發展中國家富起來,美國人一方面失落了昔日的相對優越地位,另一方面與國內精英的差距也日益拉大。在雙重失落之下,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情緒高漲,特朗普於是乘勢而起,並拿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作為替罪羊。
須知道自九十年代以來,自動化、機械技術開始取代勞動力,本來就削弱了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現在再加上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對越南、柬埔寨、墨西哥等依賴對美出口的國家堪稱最後一根稻草。即使他們甘心「跪低」,但肯定已不可能寄望恢復原本的出口榮景。中國的「底氣」在於其早已重視內需市場、培育中產階級,提升零售、餐飲、旅遊等服務業的生產力和就業機會。把中國的經濟增長簡化為廉價出口,只會忽略了當前各國都必須適應全球經濟結構的變化,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出路。
霸權的黃昏是世界的曙光?
由柏林圍牆倒塌至新冠疫情的三十多年,全球經濟由美國的新自由主義主導,商品、資本和技術大規模流動。只是中國一方面擁抱國際貿易,另一方面在國內維持政府對市場的主導,控制社會差距的擴大。如今特朗普一方面搞重商主義、保護主義,但在國內卻繼續減稅、去監管,不但無法解決美國的深層次結構矛盾,在民粹政治下更加令到國際社會充滿風險。
二戰結束至今、長達八十年的國際秩序正處於瓦解之中,但霸權的黃昏未必不是世界的曙光。所謂「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時代,享受了和平的主要是北美和歐洲,但在越南、伊拉克等非西方世界,戰爭卻從未遠去,如今更臨到歐洲東陲之烏克蘭。未來的國際秩序很可能不再由單一霸權或幾個大國主宰,「全球南方」國家已經成為積極參與者,甚至希望改革現時的國際體制。金磚國家(BRICS)不只多了埃及、印尼、阿聯酋等,還有泰國、馬來西亞等多個伙伴國。他們不可能再任由美國予取予求、雙重標準,而是要求協商、合作、共贏的國與國關係。
如果把特朗普的「對等關稅」只看作是又一場貿易戰,那只會低估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事實上,我們正處於歷史的轉折點,舊有的秩序和模式正在瓦解,但新的形態尚未完全成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社會不平等擴大、地緣政治競爭加劇以至是人工智能對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的顛覆,各方面都充滿不確定。這個歷史性轉變是危機還是機遇,取決於各個政府如何應對轉型,哪個社會更能夠適應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