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老是常出現 食水黑點洗不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皇后山邨上星期五(5月30日)起食水出現黑色雜質,翌日(5月31日)鄰近的山麗苑亦有同樣情況。兩個屋苑與粉嶺市中心有一定距離,即使民政署、房屋署及關愛隊向居民派發樽裝水,以及水務署在屋苑外設置臨時水箱,惟市民無水可用的不便可想而知,如此生活一日都嫌長。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到了周三(6月4日)也不得不承認情況不尋常,但仍然表示不知道黑點何時完全消失。

在傳媒也委託了化驗,並且結果顯示黑色物料為瀝青之後,水務署署長黃恩諾周四(6月5日)終於公布官方化驗結果,確認黑色顆粒大部分為瀝青,夾雜少量源自閘掣的藍色樹脂。由於2022年皇后山邨已加裝0.1毫米濾網,署長相信雜質並非其後進入供水系統,而是在2022年12月或之前已經殘留。他又強調瀝青不含有毒物質,署方的研究顯示即使煮沸亦無致癌物,因此食水飲用安全。

水務署署長黃恩諾表示一般情況下,市民仍有可能接觸到含有少量供水喉管中脫落沉積物的食水,皇后山邨的沉積物份量少,市民無需擔心。(梁鵬威攝)

符合香港食水標準 但感官準則呢?

由水務署署長到發展局局長,官方反覆強調食水樣本「符合香港食水標準」,完全忽視了市民的直觀憂慮——水龍頭流出可見的黑色顆粒。即使技術指標上安全、無毒,試問誰會使用?更遑論飲用。署長不只「表達上可以改善」,更重要的是今年4月更新的最新食水標準除了化學及細菌指標外,「食水感官準則」還加入了「無可見物」的標準。如今皇后山食水中出現黑色顆粒,明顯已經違反此項準則。為什麼官方至今未有主動承認食水不合格,反而將焦點一再引導到飲用安全標準?

加入「無可見物」準則,說明了當局也知道觀感重要。事實上,食水出現黑色顆粒並非新鮮事,而是困擾香港多年的老問題,每次受影響市民也怨聲載道。例如2014年7月,沙田圍多個屋苑有住戶發現食水含黑色微粒,後來確認為瀝青,來自老化輸水管的防鏽瀝青內層剝落;2017年11月筲箕灣愛東邨發現食水有黑點,懷疑與政府水管內壁老化剝落的瀝青有關;2019年8月將軍澳有屋苑在水務署維修工程後發現食水變黃及有黑色物,水務署強調瀝青不影響食水安全;2020年12月將軍澳再有公共食水鋼管因內壁老化導致瀝青保護層剝落,水務署重申瀝青為惰性物料……

就連皇后山邨本身,在2022年9月至10月食水也曾出現不明黑點,當時水務署確認樣本含有「微量肉眼難以察覺的沉積物」,並解釋新落成的屋邨及屋苑於入伙初期由於人口較少,用水量相對較低,故可能會有沉積物累積,當入伙人口增加,用水量會相應增加,有機會沖出一些沉積物。

位於粉嶺皇后山的皇后山邨及山麗苑於2021年起陸續入伙,近日發現的沉澱物是在2022年12月前已在供水系統。(賴卓盈攝)

食水黑點幾乎每一次發生都是水管內壁的瀝青保護層剝落,每一次水務署都強調不影響食水安全,但每一次市民都因此而無法安心飲用。

更換工程仍需時 食水問題無限loop?

瀝青物料從老化水管剝落,毫無疑問已成為香港供水系統的一個長期問題。如果沖洗喉管以至供水系統可以解決問題,那麼為什麼皇后山邨不足三年時間之內,「瀝青水」問題再次發生?署長一再提及「2022年事故」,並且估計瀝青在2022年12月前殘留,不禁令人質疑當年的處理是否徹底?抑或清洗供水系統也無法避免黑點再現?

除了為食水標準加入「無可見物」要求,水務署亦正分階段為全港有內壁瀝青保護層的食水分配水管進行改善工程,首階段包括在東區、深水埗區、西貢區和屯門區更換或修復全長約20公里食水水管,並在工程完工前安裝濾水網。然而未到更換粉嶺區水管,皇后山已經爆發食水問題,政府是否應該搶在問題前加強預防工作,例如為更多舊式喉管升級濾網?對新建屋邨的內部供水系統驗收,是否也應該有更嚴格的沖洗和檢測標準?

食水出現黑點後強調飲用安全、抽取食水樣本、進行化驗、確認為瀝青物料、加裝濾網……我們已經陷在這個循環多次,政府一套回應機制也儼如指定動作,但「行之」不代表「有效」。如果我們只是繼續官僚,下次水龍頭出現黑點不知道輪到哪個屋苑,甚至不排除皇后山邨居民會面對「三次傷害」。唯有正視黑點背後的系統不足,以更積極和負責的態度應對問題,政府才可以「沒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