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燈柱陰影未消 運輸署須多加釋疑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運輸署去年底完成在主要幹線和道路上安裝約1,200組交通探測器,目的是提升交通和事故管理效率以及方便市民規劃行程,但此事近日卻引起了媒體關注,原因在於政府或能從當中約300組藍牙探測器收集個人資料從而得知市民行蹤。回想兩年前的智慧燈柱風波一度使得官民互信陷入低點、至今仍未復原,即使今次項目只是收集交通數據禆益社會,公眾難免仍會質疑數據是否另作他用。署方必須就此坦誠交代細節,務求令業界和大眾信服,逐步令香港發展成智慧城市。

政府的智慧燈柱安裝計劃帶來私隱關注。(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有收集過量數據之嫌

根據署方設想,在街燈燈柱安裝的藍牙探測器會配對汽車內藍牙裝置的「媒體存取控制」位址(MAC Address),然後根據住址經過探測器之間的時間間距計算出路段平均行車時間和車速,相關交通數據將會在「香港出行易」應用程式和「資料一線通」網站發放。而在保障個人資料方面,運輸署稱只會抽取部分數字進行配對,資料亦會在完成配對及即時分析之後刪除,並且曾向私隱專員公署提交私隱影響評估報告,結果公署對報告也沒有意見。副署長邱國鼎接受報章訪問時稱,此一計劃未有用到智慧燈柱,相反是讓一般街燈都變得「有智慧」。

不過,署方回覆顯然未能平息公眾質疑。市民固然希望掌握更多即時路面資訊便利出行,但不等於他們願意為此無視種種私隱問題。針對此一主題,資訊科技業界代表先後提出三個問題:第一,燈柱偵測不止針對車輛特定連接藍牙裝置,而是遍及偵測範圍內的所有裝置,亦即同時涵蓋所有乘客和途人持有的裝置;由於電腦系統應該要在分析過後才能篩走途人等移動太慢的偵測對象數據,難免令人質疑燈柱安裝的探測器會否過量收集不必要的數據?

第二,儘管署方聲稱配對及運算完成後將即時刪除MAC位址,但具體的配對和運算期間以及刪除的時間點則仍欠清晰。舉例來說,同一條主幹道上若是密集放置偵測器,電腦系統會否在車輛通過兩個偵測點後就刪除數據,還是等待它通過所有偵測點後才刪除?若是後者,那麼數據停留在電腦系統的時間必然有所增加。考慮到相關裝置配對的MAC位址由兩組字元組成,若然署方只抽取市民一方的裝置進行分析,物主身份就仍然存在被識別機會,而署方並未交代這些數據會不會用作執法用途,也沒說明有何保安措施防止它們外洩。

第三,在偵測技術上,傳統雷達、光學雷達、熱感攝影機等技術其實亦可準確偵測車速,而其成本開支比諸藍牙檢測有高有低,但抽取個人資料數量一般都較藍牙檢測為少,因此署方理應說清楚選取藍牙偵測的理據。

藍牙探測器。(運輸署圖片)

應參考智慧燈柱檢討報告

平情而論,將藍牙探測應用在分析交通流量絕非新事,美國、澳洲、土耳其等外國的城市亦早已實行,但是現時想在香港實踐此一技術阻力定必要較其他地方為大。在兩年前的修例風波期間,智慧燈柱正是反對政府人士攻擊目標之一,當中個別示威者擔心燈柱裝置能識別他們身份,故此大力鼓吹反對政府以推動科技為名來監控市民,導致資料科技總監辦公室當時不得不暫緩啟動項目,並在事後決定移除智慧燈柱上藍牙交通探測器等裝置,相關專責委員會更向政府建議日後同類計劃應該採用更能保障私隱的技術,而在推出前亦要通過第三方核證、開放公眾參閱評核報告,以及諮詢立法會、區議會等相關團體。

運輸署在既有燈柱安裝偵測器雖然並不屬於智慧燈柱計劃,但是兩者性質畢竟十分相近,署方理應參考專責委員會的主張推動公眾解說工作才對。從現在公開的區議會文件和傳媒報道看來,署方是在個別地區的區議員和報章提問後方作出選擇性回應,態度依然顯得比較被動。由此可見,署方切忌想當然爾認為市民一定會無條件支持他們認為有益社會的項目,更不能將業界的意見視為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