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嶺龕場並不是一個去與留的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沙嶺骨灰安置所計劃近日備受建制派狙擊,並成為周四(8日)行政長官答問會的焦點。特首林鄭月娥強調安置所計劃「很難推翻」,認為這不是純粹關乎大灣區未來,也關乎香港市民民生。政府誠然有責任推展民生項目,但關鍵並非龕場去留,而是政府如何加強邊境規劃和解說,讓計劃平衡各方利益。

沙嶺骨灰安置所包括安放逾20萬個骨灰龕位的大樓,連同紀念花園、火葬場和殯儀館。項目早在2012年供公眾討論,2013年開展勘探工作,在2017年底開始平整工程,擬於2024年完成第一階段。

沙嶺骨灰安置所近日遭熱議,源自有報章引述消息,指政府將於第二季再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完成餘下工程,加上內地網紅拍片反對,得到不少深圳網民支持。建制派近日亦動員請願,要求政府撤回方案。林鄭月娥解釋官員沒有水晶球,而沙嶺骨灰安置所規劃至今至少十年,未能預視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重點發展項目。

圖中左側為沙嶺「超級殯葬城」,右側為深圳羅湖區。( 孫聖然攝)

爭議早已出現 深圳應該理解

其實類似爭議已在2015年出現,深圳居民擔心景觀和空氣質素受損。當時港府知悉深圳方面的關注,並已修改設計,包括縮小平整規模,把火化及殯儀館設施遷到山谷,又加入綠化元素,減少兩地居民影響,事情後來漸告平息。如今爭議再起,港府可以主動向深圳市政府了解其關注,解說和更新龕場動態,在對方諒解的情況下推進計劃。

另外,既然距離龕場數百米距離的深圳居民也表達擔憂,我們可以預期在龕場附近的香港居民也會有同樣憂慮。政府要適時向香港市民解說,尤其是新界北部的居民。香港龕位一直不足,衛生官員在2010年代初面對要求增建公營龕場的聲音,於文錦渡附近的沙嶺本有墳場,又對附近居民和環境影響較小,興建骨灰安置所未嘗不是理性選擇。

圖中左側為沙嶺「超級殯葬城」,右側為深圳羅湖區。( 孫聖然攝)

邊境規劃拖拉 藉機加強溝通

但另一方面,事情涉及邊境規劃,政府應有更高的敏感度。早在2001年2月,政府已在《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提及要協調深港邊界發展,探討建立「邊界城市」。不過,規劃一個接一個,邊境發展仍然流於紙上談兵。例如2010年規劃署公布《邊境禁區土地規劃研究》,建議把文錦渡發展跨境貿易物流,高科技及創意工業。及至2016年,政府在《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新界北發展初步概念》再確立文錦渡成為「北部經濟帶」下的物流走廊,但何時有具體建設仍然未明。多項計劃懸而未決,最終出現矛盾或取捨張力的機會自然增加。

港府在回歸後沒有周詳規劃並落實邊境土地發展,以致政策部門覓地建設時各有各做,結果各項目在陸續上馬時才發現互不協調。龕場選址爭議教訓港府,土地規劃應更有效率及全盤韜略。尤其是邊境地區,港深早已唇齒相依,不得不考慮深圳一方意見。邊境基建發展並非製造紛爭,反而是合作機會,可從中促進人流、物流和意念交流,共享好處。從這角度看,沙嶺龕場並非危機,反而是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