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40年】港深合作可由河套創科做起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深圳慶祝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更親自南下主持慶祝大會。深圳在過去40年由一條名不經傳的村落發展成中國的創科重鎮,GDP跳升一萬倍,成果斐然。 只有一河之隔的香港不單與深圳有歷史淵源,也經歷過類似的經濟飛躍。港深本來同屬於清朝的新安縣,鴉片戰爭後兩地走上很不一樣的發展道路。但在割讓香港島的《南京條約》簽訂後百餘年,港深兩地又再在歷史的安排下站上了同一條船。

大灣區是中國的重點發展項目,而大灣區的重中之重港深兩城,各自代表了兩種不同制度,前者可說是西方資本主義的代表作,後者則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精粹所在。只要兩城能發揮好「一國兩制」的優勢互補長短合作,以良性競爭刺激進步,當能發揮巨大潛力製造「1+1不只=2」的成果。

當務之急是創科合作

說到深港合作,當下最關鍵的領域得數創科的合作。世界正步入「工業化4.0」,適逢中美世紀角力又向科技戰方向發展,創科不單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保持競爭力吸金的重要版塊。在創科方面,深圳雖然是後起之秀,但現在已是全中國的創科之都。香港在90年代本有多種優勢,但卻未有善加利用,今時今日的創科仍然是裹足不前。從這方面講,香港要急起直追,與深圳合作自然是重要的機遇。

說到合作,其實港深合作早已踏出了第一步。原屬於深圳的河套地區,在九七回歸時國務院已指會撥歸香港,之後一直有公眾討論指其會成為香港發展高科技及高等院校用地;至2017年港深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確認河套區為香港屬地,並會發展成「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其面積足有沙田科學園四倍之大。

落馬洲河套地區的航空照片(規劃署相片)

河套解決了用地問題,有利香港發展創科,但軟件上仍需擴大與深圳的合作。例如,港府可以提供通關及人才輸入便利等,吸引內地創科人才到河套工作,以排解當下本地創科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港府也可通過稅務優勢、便利化手續等吸引內地大型創科公司進駐河套地區。當然,這並不意味香港只能永遠依靠深圳的人才與企業,河套地區發展起來後,可以利用群聚效應帶領香港整個創科行業發展,而香港也應該在教育等方面配合,培訓創科人才,更好的迎接發展機會。

去年1月3日,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右五)於政府總部出席《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創新科技署圖片)

香港也不是只能等深圳「帶挈」,香港也有我們「一制」獨特的優勢可以與深圳互補。香港是國際金融都市,資金自由流通的自由港,可以提供更好的融資與投資平台予創科公司。故此內地創科公司進駐香港也是互惠互利。此外,長年與西方世界打交道的香港企業人才也可以更好地幫助內地的創科公司打進世界其他市場。這是港深兩地創科如何可以互補。

改善分配的互補機制

過去,港深在很多方面沒有統一的合作意識,致使競爭有時走向惡性,合作也沒有效率。除了當務之急的創科產業,港深兩地也存在很多可以合作的空間。現時港深有一些合作機制,例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為港人回內地投資發展提供資金及發展地區。下一步,港深兩地政府可以思考如何加大合作的項目。

例如,港深兩地可以合作發展海水化淡設施。綜觀香港與深圳,兩地同樣囿於本地淡水資源欠奉,不得不依賴境外的東江水提供食水。然而,這令兩地同樣過分依賴單一水源,而且東江本身也存在環境問題,供水破壞當地生態,價格也愈發高昂。兩地如果能合作發展海水化淡設備,共同分享興建與管理價錢,無疑可以令此更有效率。

隨東江水價格上升,海水化淡成本隨科技改進而降低,本來不可能的「海上化淡」重新排上議程,成為解決「東江水貴」的可行方案。(顏銘輝攝)

港深作為兩個鄰接的都會區,也是大灣區內兩大重鎮,可以共享與合作的項目還有很多。只要港府應該放下以往「井水不犯河水」「閉門造車」的發展心理,積極研究兩地能合作的項目,相信未來應可為兩地發展帶來「1+1不只=2」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