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北的土地欠缺整全規劃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年港府正動工在深圳河南面的沙嶺興建集殯儀館、火葬場、骨灰龕場於一地的「超級殯葬城」項目,不過其坐落位置與鄰近深圳城區僅有一河之隔,因此日前再惹來深圳居民與本港建制派成員的抨擊。其實重點不只在於「殯葬城」項目是否適合或設計上需否修改,而是其反映出政府對新界北土地的用途及規劃欠缺遠見,容易平白浪費珍貴資源。

「殯葬城」項目的雛形最早在2010年7月出現,當時展開的骨灰龕政策檢討公眾諮詢將沙嶺墳場未發展部列為其中一幅可供發展骨灰龕用地。2012年底,當局就殯葬設施計劃進行的可行性研究完成了初步技術評估,並且先後諮詢了北區區議會、立法會的意見,然而討論焦點基本都是放在該區交通承受能力,席間幾乎無人關注香港各區發展以至跟毗鄰內地城市配合的問題。到2013年,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通過了項目設計及工地勘測工程的撥款,象徵着「殯葬城」項目的正式開始。

圖中左側為沙嶺「超級殯葬城」,右側為深圳羅湖區。( 資料圖片/孫聖然攝)

討論偏重區內交通

雖然「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到2015年3月才公開出臺,但在此之前其實內地已經多次提出深港合作發展的類似概念。2012年底習近平考察深圳時曾要求前海地區「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201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更提出應該「聚焦灣區經濟,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新優勢……加強與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交流合作,推動區域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這些事情其實都跟「殯葬城」項目初期撥款審議過程同時發生,只是當時香港一眾高官及議員都對此未加留意而已。

在這種背景下,「殯葬城」項目上馬不久後自然隨即引來內地關注。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梁銳就在2015年當地「兩會」期間提交了題為《關於協調香港擬在沙嶺興建「超級殯葬城」的建議》的提案,港、深兩地傳媒亦有報道廣東方面對項目的反響,然而這些反對聲音似乎都沒能夠成功傳達去到本地官員、議員耳中。到2017年,「殯葬城」項目的土地平整及相關基建工程撥款於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及其下工務小組委員會審議通過,其間各方關注問題仍然係以交通壓力、社區補償等事為主。

規劃不察宏觀發展

這次事件反映政府官員及立法會議員在土地規劃的過程中欠缺宏觀視野,而且這並非單一例子。譬如2017年土木工程拓展署、規劃署發表的《發展新界北部地區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議發展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文錦渡物流走廊及香園圍、坪輋、打鼓嶺、恐龍坑和皇后山等新界北新市鎮,除了環境保護方面的評估就以區內交通運輸評估篇幅最長,而且對該區土地用途的設計居然毫無考慮全港各區具體產業分工問題,甚至連當時已經備受輿論熱議的「粵港澳大灣區」都未提及,足見箇中閉門造車情況何其嚴重。

況且上述研究估計新界北發展最高只可以容納21.5萬個職位,但其估算前提卻仍包括需要保留一定份額大樓面、低租金的辦公室讓金融服務業部門進駐,同時它對個別行業職位數量在當區所佔比例更是嚴重低估,譬如批發貿易及教育服務行業在該研究用作參照的2012年全港就業分配中各佔約26%及3%,然而對兩者在新界北佔比推算最高居然分別只有約10%和1%,令人感覺港府未有真心透過發展該區解決全港職位分配不平衡的問題。

陳克勤於立法會向林鄭月娥直接質詢有關沙嶺殯葬城事宜。(資料圖片)

假若當年負責制訂及審議相關規劃項目的人認真留意全港社會需求與國家發展方向,他們老早應該想到新界北部或有豐富潛藏價值。殯儀館、火葬場、骨灰龕場當然為民生必需,也是社會所急,但廣大土地如何規劃,用途之間如何互相配合,這些都不能馬虎了事;尤其在陸、港關係愈見緊密的當下,邊陲地區發展還要兼顧內地鄰居。「殯葬城」項目帶來的爭議,實應讓官員吃一塹長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