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特陷阱】美國聯合盟友行動的戰略局限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二(20日),新西蘭外長馬湖塔(Nanaia Mahuta)在紐中關係座談會中提到新西蘭擔心五眼聯盟對華「過度活躍」,擔憂聯盟近來大幅擴張管轄權的趨勢。紐方此舉顯然是表示自己不支持美國等國家利用五眼這個情報分享組織作為向中國施壓的平台,並且在對中國釋出善意。不過,馬湖塔次日便不得自我修正,指新西蘭一直受益於五眼,未來也將繼續積極參與五眼內部事務,被認為是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隨着中美角力繼續深化,加上拜登政府上台後強調聯合盟友行動,將有更多像新西蘭的例子。

為了圍堵中國打壓其崛起,美國政府一直試圖策動其盟友聯合行動。即使上屆特朗普政府強調「美國優先」而得罪不少盟友,但美國外交體系仍然不斷遊走各國四處遊說盟友圍堵中國,包括聯手打壓華為、就香港、新疆等問題向中國施壓。拜登上台之後,更加開宗明義要摒棄單邊主義,強調美國將會盡力修復與盟友的關係,並組成聯合戰線對抗中國。

CCG創始人王輝耀教授對話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創始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晨參與研討。對話圍繞歷史視角下的大國競爭、如何來規避「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徑建議、安克雷奇會談後的中美關係、氣候變化的全球應對等話題展開。(CCG供圖)

盟友關係影響成敗

「與盟友聯合行動」乍聽起來的確比起「美國與中國單打獨鬥」聰明,但也並非一本萬利之方法。如果美國無法更好說服盟友圍堵中國的好處,只是利用政治壓力要脅盟友事必共同行動,那最終可能弄巧反拙。古希臘斯巴達與雅典競爭霸權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的例子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歷史參考。古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經常在大國角力時被引用於借古鑑今。早在冷戰時期,美國學者已經以雅典比喻美國,斯巴達比喻蘇聯,從歷史中吸引教訓指美國應避免開戰,而以經濟實力拖垮對方。近年,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也以伯羅奔尼撒戰爭的例子,提出新興國家與守成國家很可能爆發衝突的「修昔底特陷阱」。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也是以善於組織盟友見稱。雅典人在波斯人第二次入侵希臘後,因其在海戰上的出色表現,開始組織盟友並結成史學家所稱的「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在開始的時候,雅典人以應對下次波斯入侵來說服盟友幫助自己,盟友都擔心波斯人再次入侵,對組成同盟自然較樂意。不過隨着波斯人沒有再入侵的跡象,而雅典卻與斯巴達爆發爭霸戰爭,提洛同盟也慢慢轉化成雅典爭霸的政治工具。然而,不少盟友並沒有真心想幫助雅典對抗斯巴達,盟友關係在欠缺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最終自然是經不起消磨。伯羅奔尼撒戰爭歷時37年(包括中間的停戰期),是古希臘最持久的戰爭。到戰爭後期,像底比斯等關鍵城邦背離雅典改與斯巴達人同盟,雅典不得不開着戰艦四處去強迫那些開始動搖的「盟友」進貢效忠。相反斯巴達並沒有頻繁地要求盟友進貢,而且答應盟友打敗雅典後會回復秩序,就顯得更受歡迎。如果論及雅典的敗因,無度地利用盟友資源當是其中一個主因。

雅典崛起刺激了舊有霸者斯巴達,被認為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雅典衛城:Leo von Klenze / Wikimedia Commons)

沒有國家為了他人而違反自己利益

美國試圖組織盟友聯合對抗中國,但在要求盟友共通行動的時候,很可能影響到對方的經貿利益。像新西蘭這般小國在中美之間作出選擇實不簡單。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不同場合也常指出,新加坡不希望在中美之間被迫選邊站。如果不斷被美國強迫要犧牲利益與其共同行動,而美國又無法給予更大的利益回報作為誘因,不斷的政治施壓最終可能演變成盟友的反感。反感一旦長期累積,盟友可能最終不得不重新考慮關係。畢竟沒有國家喜歡為了他人而做出違反自己利益的事。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經濟體量在全球比例中佔比不斷下降,1960年代美國佔全球GDP高峰時達三成以上,今日卻只佔不足16%。美國能以實力影響盟友行動的籌碼已經愈來愈少。拜登大打盟友牌看似略有成效,但長遠而言卻無法解決美國與盟友間利益漸行漸遠的事實。聯合盟友最終有可能成為消費盟友。國與國的關係必然基建於互惠互利的大前提,在中國經濟崛起的廿一世紀,世界必然需要新的國際關係,而不再是由美國單邊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