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光配不上「中間偏左」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趁勞動節發表網誌訴苦,指他因為其「中間偏左」勞工政策立場而被商界及勞工界夾擊,強調他已在顧及營商環境下改善勞工權益。問題是,由局長本人提出的例子,到他任內的具體施政,也不見得是堅實走中間偏左路線。

勞福官員要稱得上在勞工政策立場「中間偏左」,至少應該認同一些左翼基本原則:政府有責任為勞工建立完善保障制度以減少其生活風險,並且要有效打擊貧富懸殊、增加大量和多元就業機會以促進社會平等。這方面的具體政策實踐包括:多層社會救助網、健全的勞工法例、賦予組織工會和集體談判權來平衡勞資雙方權力和地位、累進稅制來縮窄社會不均和應付政府支出、政府創造職位等。至於所謂中間位置,則代表推動左翼主張時採取漸進手法,而且承認市場經濟功能。

羅致光指,政府以「保就業、創職位」措施解決就業困局,又指保就業有成效。(資料圖片)

羅致光四大功績言過其實

由這些原則和政策方向看來,羅致光配得起這個立場麼?恕難認同。他在網誌舉出的例子,恰恰證明他在踐行立場上只能說是馬虎。例如在家庭友善勞工政策方面,延長法定產假只是最基本的改動,而他任內法定侍產假只能由三天加至五天,連民間提出的最起碼七天也辦不到,實在難言政績。今天政府忙於處理外傭強制檢測,正好反映政府安老託兒政策存在嚴重缺失,使大量港人無法兼顧工作和家庭,才要求助外傭分擔照顧任務。

另外,羅致光的網誌又列出了政府提案劃一法定假日與公眾假期,以及草擬取消強積金「對沖」議案兩項「德政」。然而,兩項措施在商界強硬反對下多番讓步,未能收立竿見影之效。香港竟要多等八年才享有全民17天假期,最快在2024年才有望取消「對沖」,當中為拉攏商界,政府答允向僱主補貼「對沖」開支25年,何其荒謬。

今日(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工聯會召開記者會,批評政府對打工仔支援措施不足,提出「五大訴求」,包括建議發放緊急失業津貼,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及取消政府外判等。(潘希橋攝)

至於羅致光表示防止工傷和復康服務有進展,包括提出修例增加違反職安健法例的罰則以加強對持責人的阻嚇力,又籌備推出先導計劃加快工傷僱員復康時間。這些措施雖然值得肯定,但打工族仍是要等待法例和措施落實。

除了對長遠勞工政策改善敷衍了事外,局長對緩解僱員當下燃眉之急亦是無動於衷。在新冠疫情下,員工因為染疫或檢疫隔離缺勤,至今尚未被列為工傷或者獲得額外法定補償。僱員無奈被放無薪假,換來他一句這是「工作分享」。萬一被辭退,他們就要見證強積金「對沖」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又無法申請在職家庭津貼,要等到山窮水盡才可申請失業綜援。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促政府設立失業援助金,以改善基層生活。(陳浠文攝)

偏重勞工政策正是要撥亂反正

與此同時,局長在檢視勞工政策時還經常強調要考慮商界尤其中小微企僱主的承受能力。香港固然需要致力招商引資,但不應該因此犠牲勞工保障。再者,就上述幾項政策而言,政府亦不見得特別關顧中小微企,反而是聘用本地過半數僱員的大企業,在政府讓利過程中取得較多好處。疫情下的「保就業」計劃更是顯例,部分大企業錄得盈利仍能獲得千萬以至億元計補貼,足證所謂顧慮中小微企的說法言過其實。

香港的勞工保障在發達地區當中已算低,堅尼系數則冠絕世界。一個真正以中間偏左立場自居的官員本應進取地解決此等核心矛盾,在太平時期改善勞工權益和社會保障,例如增加照護支援,進一步提升最低工資,又參照外地推行社會保險、失業救濟金和彈性保障勞工政策,減輕失業者衝擊。到了逆境來襲,官員更應迅速回應民眾需要,減慢社會不平等和貧窮率惡化的速度,給市民感受到官民願意共度難關,避免激化社會矛盾。

羅致光要麼對勞工政策採取拖字訣,要麼冷眼旁觀,要麼顧及大企業福祉為先,似乎以「中間偏右」來形容他的勞工政策立場更為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