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光佛系支援 打工仔任人魚肉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經濟復甦無期,陸續有企業在政府保就業計劃結束後宣告裁員。勞福局局長羅致光近日對就業寒冬來臨的回應,卻反映政府的抗寒措拖近乎零,無心支援失業和就業不足大軍。

港人今年冬天不易過。疫情再趨嚴峻,加上政府決定不推出第三期保就業計劃,企業原先靠聖誕新年節慶帶旺一點生意的希望可說落空。各行各業宣布裁員減薪,減輕成本以至乾脆離場。

首先要說的是,雖然兩輪保就業計劃或令失業和就業不足人口升得慢一些,惟計劃漏洞多,既未能針對幫助有需要企業,當中有人利用補助自肥,亦非直接資助僱員,保就業淪為保僱主。但隨第四波疫情來襲,政府應對策略並不該為簡單宣布不推第三期補助。

本港第3季失業率經調整後為6.4%,共有25.98萬人失業,其中20至29歲情況最嚴重。(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救市措施被誇大

政府掌握就業和消費市道數據,又深諳廣泛失業如何衝擊社會,理應有兩手準備,一手協助他們再就業,另一手大力支援失業和就業不足者即時生計,而且有清晰的日程。

勞福局局長羅致光連續兩天的回應教人失望。他在周三(2日)回覆立法會質詢時重提政府正在開設2.9萬臨時職位,繼續招聘萬名公務員和設立更多再培訓課程學額。在保生計方面,他重申放寬失業綜援申請是具針對性的安全網。在周四(3日)的電台節目中,他則指寧願製造就業機會而非派錢,認為製造職位是製造希望給市民。

鼓勵工作乃正確方向,但羅致光忽視覓工的兩項難處,一是官方職位和學額杯水車薪,二是高估私人市場的吸納量。即使招聘上述兩類共3.9萬職位,計及兩萬額外再培訓學額,從數字上只能吸納現時26萬失業人士不足四分之一。再者,私人企業規模縮小多擴張少,肯定不能吸納餘下失業者。何況人和職缺不會完全相配,失業者亦可能要等一段時間才覓得心儀職位。至於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本地回收廢紙和紙漿生產等,肯定要經歷重重的行政程序才能落實。遠水豈能救近火,港人等到招聘廣告之時,只怕早已耗光積蓄。

至於放寬失業綜援資格,對民生幫助實為有限。即使政府因應疫情增加健全四人家庭的資產上限一倍,金額也不過是17.6萬元,申請者非常容易超標。羅致光形容個案過去12個月總數增加近55%等同安全網有效,毋寧說香港香港有三數萬人口幾乎一貧如洗。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促政府設立失業援助金,以改善基層生活。

救濟失業者、彈性助企業

當局一方面應推出低門檻的失業救濟金,另一方面即使照顧企業,亦可以推出有時限的短工津貼,補助員工同時減輕企業開支。

以法國為例,年初僱主可以七折支付員工減少工時那部分的薪金,款項全由政府補貼。措施隨時日調節,從6月起,僱主要承擔當中的15%,到11月,比例增至24%,諸如旅遊等受疫情重創的行業則不作改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分析,此舉可以控制補助成本,同時鼓勵員工多工作。再者,補貼有助區分出在逆境下仍有能力繼續營運的企業,反而如果企業連多一點薪金也不能支付,業務根本堪虞,沒有必要勉強支援。

施政報告2020|推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名額2000個

失業對個人、家庭、社會和經濟的衝擊不容多說,政府必須想方設法保就業同時保生計,而且要精準及時。如果羅致光深信紙漿廠能夠救就業,就請他和環境局共同公布建廠時間,廣聘員工,給失業者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