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輪候時間創22年新高 香港人一瓦難求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據房委會周二(1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公屋一般申請者和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分別升至5.8年和3.6年,兩者皆較去年12月的數字再有增長。這既不能滿足政府「三年上樓」的服務承諾,亦與《長遠房屋策略》的目標漸行漸遠。一方面公屋單位愈來愈難輪候,另一方面私人市場的實際落成量亦很可能不達標,最終市民根本沒有居住選擇。

截至本年3月底,本港合共累積逾15.3萬宗一般公屋申請,另有10萬多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前者雖然較去年12月的統計少600宗,惟後者卻增加了100宗。在輪候時間方面,一般申請者的最新平均輪候時間為5.8年,長者一人申請者則為3.6年,兩者分別較上季分別上升了0.1年和0.2年。房委會的辯稱,輪候時間增長部分是由於駿洋邨及暉明邨早前被用作檢疫用途,但兩邨的受影響租戶僅有約4700多戶,相信沒有此事輪候時間亦不會顯著縮短。

(黃永俊攝)

公屋輪候時間再延長

政府去年修定了《長遠房屋策略》的房屋需求推算,並將2021/22至2030/31年的總房屋供應目標定為43萬個單位,若按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在70:30來推算,未來十年將會有30.1萬個公 營房屋單位分階段落成,當中包括21萬個公屋或「綠置居」單位,以及9.1萬個「其他資助出售單位」。縱然上述數字看似龐大,但如同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柯創盛所言,現時《長遠房屋策略》或低估了公屋需求,「三年上樓」的目標因而根本無法現實。而在供應面上,政府亦有極大可能誤判。

團結香港基金上月的研究報告指出,本港未來數年勢會陷入「熟地荒」和樓宇落成低的困局,繼而令公、私住宅落成量落後於《長策》的目標。報告指出,本港剩下可供發展的土地買少見少,而過去數年又少見大型土地發展計劃,故基金預料未來四年的私樓年均僅有1.5萬個,而公屋落成量未來四年亦會落後《長策》目標28%。故在這些掣肘下,政府不但未必能現實《長策》的政策承諾,反而港人未來數年更會愈住愈細、愈住愈貴。

疫下樓市畸形發展

在疫情重創經濟、移民潮看似甚囂塵上之際,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卻顯示,本年3月全港私人住宅樓價指數連續3個月上升,而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上月更收報183.16點,並預料可望於數月內衝破2019年6月的歷史高位,故政府實在不能再坐視不理。

政府除了不能寄望長達十多年的「明日大嶼」工程能解決當下的問題,更重要是跳出既有框架,精簡土地及房屋發展的審批程序,用以加快造地,同時更須懂得善用棕地、遊樂場用地的發展潛力,以及加快公屋重建和發展過渡房屋等多管齊下的手段,才能將本港畸形的樓市逆轉,還香港人一個宜居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