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搬內地防疫標準水土不服 香港要因地制宜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廣東上周五(21日)發現本土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後,儘管專家稱傳播鏈清晰,未見社區傳播跡象,但確診個案卻不斷在廣東各市出現,令人關注。雖然自上周末回港易烏龍後,政府已宣布回港易的風險地區評定與國家衛健委保持統一,以減少紛爭,但由於內地確診定義與歸類的差異,以及中港健康碼、回港易系統之間的轉換漏洞,仍讓人關注廣東疫情持續下回港易計劃的實施和對香港的影響。

上周五廣東省出現本土確診後,截止周五(28日)零時,全省共有22宗本土感染紀錄。然而按照國家衛健委的紀錄體系,只有4宗廣州個案被紀錄為「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另外18宗分佈在廣州、佛山、茂名、深圳的感染病例則歸為「無症狀感染者」。

廣州市荔灣區出現新冠病毒本地確診個案。(央廣網)

「無症狀」不算確診 港府如何應對?

這影響了風險區的評定。在國家衛健委的風險區評定中,只有廣州荔灣區的龍津街錦龍匯鑫閣和鶴園小區東片兩個地點被劃為中風區,而出現10宗無症狀感染者的深圳,以及6宗無症狀感染者的廣州其他地區,未有任地點被劃分為中風險區,予以風險警示。

無症狀感染者只是沒有發病的病毒攜帶者,但同樣可以將病毒傳染給他人,而這也將成為疫情防範的重大漏洞。港府決定統一標準跟隨內地的風險評級固然更有利於兩地的疫情防控交流,但是港府有否考慮到內地「無症狀感染者」歸類方法與香港的不同,由此忽略了這一防疫漏洞?除了跟隨國家衛健委的中風險區劃定,港府亦應注意到「無症狀感染者」出現地區的防範問題。這固然不是讓港府一刀切地停止回港易,而是對於來自有一定數量的「無症狀感染者」地區的人士,是否會增加檢測次數,或有一定的隔離要求等,是港府必須注意到中港體系不同下的防疫需求。

深圳市過去一周有10名「無症狀感染者」,圖為鹽田港區消毒。(網易新聞)

「回港易」行蹤申報靠誠信?

另一方面,港府遲遲未能與內地完成健康碼互通也為回港易計劃埋下漏洞。對於由廣東、澳門回港的人士,需要將三日內有效的核酸陰性證明通過粵康碼或澳康碼轉碼至衞生署電子健康申報表系統。然而這並不代表回港易系統會與兩地健康碼互通申請人過去14日到訪過的地址。按照衛生署官網的說法,其它資料包括過去的出行紀錄只需在電子健康申報表自行填妥。至於回港易計劃擴大的內地其它省市後,這些省市更無健康碼內容轉換為回港易的安排,只需出示核酸陰性證明紙本和「核酸檢測機構查詢」的電子結果,出行紀錄亦是自行申報至回港易的電子系統。

本身國家衛健委的中風險區就不包括「無症狀感染者」出入地,範圍也往往具體到某一棟大樓,再加上現時回港易使用者的到訪紀錄依靠自行申報,讓防疫精準性部分依賴於使用者的誠信度,令人憂心出現瞞報、誤報,增加防疫漏洞。

2020年11月23日,「回港易」首日,過往14日逗留廣東省或澳門的香港居民,檢測陰性後回港免隔離檢疫。(資料圖片 / 鄭子峰攝)

內地面對確診個案可以不同大範圍的劃定風險區,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其高度互通且發達的健康碼系統,以至於居民流通紀錄可以便捷、清晰的追蹤。然而回港易計劃卻未有於內地健康碼系統互通, 讓回港易使用者的出行風險評估未必準確,也增加了香港防疫的風險。顯然,政府必須加快步伐讓回港易,甚至是香港健康碼系統與內地互通,才能堵住漏洞並未將來的擴大互通打下基礎。

上周末港府因一人而封一省,不成比例地釐定防疫措施鬧出烏龍。如今與國家衛健委統一風險區劃分雖是進步,但也走入另一個極端,即完全沒有考慮到內地和香港在確診定義與歸類的區別,和對居民出行追蹤情況的不同,以至於照本宣科出現香港不適用的一些情況。無論是完全不參考內地自行亂定標準,又或是不經思考的照抄一氣,都是一種懶政。政府必須在參考過後又所反思,根據香港目前的實際情況與內地協商出平衡中港交流與防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