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變種稱呼不帶地名 科學問題不應政治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星期一(5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小組建議於非科學界討論中使用希臘字母稱呼各種新型冠狀病毒的變種病毒株,譬如此前在英國、南非發現的兩隻變種病毒株將命名為α(alpha)及β(beta)。世衛組織表示此舉是想協助公眾更方便地討論病毒變種株的情況,並且認為相關稱呼比較「簡單易記(simple, easy to say and remember)」。

這套新的命名規則暫時只適用於世衛組織指定的「引起關注的變種株」(variants of concern)與「需要留意的變種株」(variants of Interest),前者包含四種證實可以增加其傳播力或致命性的變種株,後者則指六種出現跨國或多群組感染表象的變種株,因此目前一些影響力較小或層級較低的變種株不會獲得希臘字母名稱,像是藉着撲殺水貂而成功滅絕的丹麥變種株或英、美兩國發現的再變異株等。

圖為5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瑞士日內瓦出席世界衛生大會。是次會議以視像形式舉行。(Reuters)

避用地名符合指引

2015年5月,世衛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經濟組織商定《新型人類傳染病命名的最佳做法》指南,到去年2月又根據該指南規定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取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今次命名變種株使用的希臘字母屬於「任意標識符」(arbitrary identifier),是該指南附表列舉可列入疾病名素的元件種類之一;至於城市、國家、地區、大陸等牽涉地理位置的稱謂,就被該指南視作應該避免在命名疾病時使用的詞彙。

在此之前,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病毒樣本監測平台「次代分株」(Nextstrain)與「有名全球爆發譜系配對」(PANGO)系統都有不同的變種株命名方式。舉例來說,今年初在菲律賓發現的變種株被GISAID編入「GR」分枝,而Nextstrain及PANGO則分別取名為「20B/S:265C」、「P3」,但一般人及多數傳媒均稱呼它為「菲律賓變種株」。為了制訂今次新的命名規則,世衛組織召集專家小組也有邀請上述三個組織代表參與其中。

防污名化個別國家

正如新型冠狀病毒及其引發的傳染病當初被喚做「武漢肺炎」、「中國病毒」招致對華人以至亞裔的歧視,各地發現的變種病毒株同樣可能因為聯繫地名而對社區構成分化。英國本土傾向將α變種株稱作「肯特變種」,原因只是當地首先報告發現了首例變種株,然而這對肯特群的住民顯然並不公平;另外隨着「印度變種株」的說法甚囂塵上,有居英印度裔作家亦表示憂慮會激起新一輪對同胞及東南亞人的歧視。

印度新冠肺炎疫情:圖為5月25日,幾名女子在印控克什米爾出席一名新冠病人的葬禮,她們互相擁抱安慰對方。(AP)

某些國家對於這種病毒變種株命名方式的反應尤其激烈,上月中據傳印度資訊科技部曾要求社交媒體刪除提及「印度變種株」一說的內容,日前泰國官員也呼籲將「泰國變種株」改稱「埃及變種株」。儘管政府在疫情嚴峻時仍然介懷這種事情殊不可取,可是它客觀上也反映污名化問題確實易讓當局分心,將原本可以用於抗疫的時間、精力及資源放在澄清事實或管制言論。如果人們不使用地名稱呼變種病毒株,未來應該可以避免再出現如斯無謂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