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能只用兩頁紙交代新冠疫苗異常個案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在2月撥出十億元成立保障基金,為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未能預見的嚴重異常事件,並能提供證明的合資格人士提供財政援助。誠然,成立基金的目的並非旨在釋除市民對接種疫苗的疑慮,但不少市民擔心打針後出現的副作用會損害工作和生活能力,不論該等影響屬於長期還是短期。設立保障金可以迅速為死傷者支援醫療和生活開支,期望市民可以放下生計憂慮,放心打針。

食物及衞生局在周三(16日)首次公布申請結果,內容相當有限,難以釋除市民疑慮。局方僅透露截至上周四(10日),基金共接獲74宗申請,當中三宗受傷個案獲賠償共45萬元,涉及速發嚴重過敏反應、住院治療及貝爾面癱個案,有11宗被專家委員會評為與所接種疫苗無關或不可分類,有一宗不獲批保障金,有一宗死亡個案不在政府疫苗接種記錄名單而不獲受理,其餘58宗因為各種理由正在處理。

新冠疫苗開打,市民關注疫苗副作用。(資料圖片)

資訊充足透明解疫苗猶疑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批評,針對該三宗獲賠個案而言,坊間對當事人的背景一無所知,包括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具體不良反應的症狀及嚴重程度,以及接種哪種疫苗,欠缺透明度。或許政府認為公布更多資訊會令類似身體狀況的市民卻步,或者純粹基於私隱而不公布。但透露上述資料不必然令外界辨識當事人身份,對疫苗猶疑而身體狀況跟當事人相近的市民,反而可以憑着相關資訊徵詢醫生是否適合接種,以及適合接種哪款,資訊其實對他們多一種保障。

值得留意的是,文件沒有細分處理中的個案具體如何,其中兩項為「尚未取得專家委員會評估結果」以及屬保險公司範疇的「正進行嚴重程度評估」。正因為申請者面對針後生活突變,及時的支援非常重要。政府需要留意雙方處理評估的人手和資源是否充足,避免申請者拖延得知結果。

政府宣布,6月10日起12歲或以上青少年可預約打針,最快可於6月14日起接種疫苗。(余俊亮攝)

事前健康諮詢同樣缺乏

毋庸諱言,疫苗保障是針後補償,更佳做法是事前評估。不過,公立醫療系統難以負荷額外診症個案,醫管局雖然計劃於本月底為普通科門診病人提供疫苗諮詢,亦探討在疫苗過敏安全診所每天增設一兩個名額給青少年先行測試,但相信兩者名額有限,效用只是杯水車薪。

此時,商界更應伸出援手,協助有意接種者解惑。基層一般不願花額外金錢為打針看醫生,掌握的健康資訊也較其他階層少,早前有地產商跟社福機構宣布合作,資助基層人士,金額用以補償疫苗接種的薪金、健康諮詢或身體檢查。此舉的社會迴響或許較送贈樓宇單位遜色,但更實際針對弱勢群組的需要,希望更多同業仿效。若市民能在身體檢查中發現身體異常,更有助他們及早對症下藥,避免延遲就醫。

政府近來軟硬兼施,既鼓勵商界推出針後優惠,又打擊關於疫苗的錯誤訊息,更預告新一波疫情來臨時或收緊未接種者的社交限制,但接種率的升勢近日再次放緩。政府需要不斷提供充足正確的資訊和支援措施,亦不能以為設立基金就等同盡了力。市民需要充足的資訊為打針作決定,除了得知針後不良反應外,還有針前評估。食衞局可以在首幾輪公布保障基金時召開記者會,詳細解說評估過程和個案特徵,亦要繼續鼓勵公私營醫療體系撥出人手資源接受市民健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