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種與檢疫放寬兩必須 實施成效靠推行智慧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香港疫情趨向平緩,截至周三(22日),香港已連續16日本地零確診。各項防疫措施都走向放寬,以刺激經濟民生的恢復,比如港澳開始商議通關便利措施,社交距離措施周四(24日)亦開始放鬆,惟放寬入境檢疫期最引人爭議。

放寬入境檢疫期將分為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預計於下周三(30日)開始實施,只適用於香港居民。只要相關人士已完成接種疫苗,並通過驗血清證明有抗體,那麼只要在出境三個月內返港,便可將隔離檢疫期縮短為七日。第二階段則預計在7月中開始實施,將檢疫放寬計劃擴展到非港人群體。只有抵港人士已接種疫苗超過14日,且病毒檢測無確診及在機場抽血驗出有抗體,則同樣只需隔離七日即可。

特首林鄭月娥與一眾官員於21日交代最新防疫措施。(羅君豪攝)

解說放寬風險有助贏支持

按理來說,放寬檢疫期將降低出入境的成本,起到促進交流的作用。但是隨著病毒的不斷變種,其潛伏期愈拉愈長,也愈來愈難被檢測到,新增加的血清抗體試驗能否有效覆蓋檢疫期縮短的風險?這不僅僅是市民的疑問,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也擔心,檢驗血清抗體不能補漏感染個案。因此,對於這一新方法的有效性,政府需與專家共同提供更多理據,向大眾多多釋疑。

令人擔心的第二個主要問題則在於目前疫苗的防疫表現。目前疫苗表現並不穩定,比如其面對變種病毒的有效性仍未有科學數據證實。此前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世界衛生組織疫苗研發委員會顧問邵一鳴亦表示,現在疫苗定位是二級預防,即主要是防止發病和重症,而不是主要防感染。再加上不同廠家疫苗標準未必統一,部分更未有科學數據刊登於科學期刊,因此,無論是內地還是歐盟,在討論疫苗通行時,都會對接種疫苗的品牌進行限定。針對這些疑慮,香港會否同樣限定放寬檢疫的認可疫苗品牌,以及該名單的科學性,都將影響民眾的接受度。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資料圖片 / 黃舒慧攝)

目標正確也要推行得當

除了入境檢疫的把關外,普及疫苗亦是恢復交流的必要措施,惟如何推行便考驗智慧。就如此次勞工及福利局為了提高院舍員工的疫苗接種率,決定於周五(25日)停止發放每月200元的強制檢測津貼,同時向接種疫苗的員工一次性補貼800元,便引起了工會的反對和社會的討論。

誠然,考慮到院舍服務的特殊性,提升院舍疫苗接種率相比其他群體更有迫切性,而香港院舍的疫苗注射率又遠遠未達至英國社會工作小組建議的安全水平,故此政府想要「谷針」的心情有其理據。

英國社會工作小組的研究建議指,護理院舍的員工疫苗注射率要達至80%,院友注射率要達至90%,才可以有效避免院舍疫情爆發。截至六月,香港注射了一劑疫苗的院友比例只有住客只有3%(2,261人),員工亦只有約23%(9,368人)。

但社署此次取消強制檢測津貼,可能令人擔心這是否會加重身體不宜接種疫苗者,從事這份工作的額外負擔,同時也讓人思考,疫情失業率高企下,基層工作者出於生計考慮,或只能在接種疫苗和暫時失業之間做選擇。鼓勵接種疫苗誠然正確,正如此前多個商家推出疫苗抽獎活動,不僅沒有反對聲音,更提升了接種意願。可見,雖然疫苗接種事涉公共衛生安全,但政府需要更吸引的手段,以免推行不當,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