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獲批營運首家中醫醫院 中西醫比重、管理權需釐清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在周二(22日)公布,由浸會大學管理、營運和保養香港首家公私合營中醫醫院,預計2025年第二季逐步啟用。
自從政府在2014年宣布興建中醫醫院起,業界對其服務模式爭論不休,尤其在中西醫如何合作以及中醫界參與醫院管理的比重方面未有共識。浸大指中醫院能回應市民長期對中醫服務的殷切需求,為中醫藥產業展帶來龐大發展機遇,卻沒有就上述兩項詳加交代。

坊間有一種普遍印象,即中西醫協作治療漸漸為人接受。食物及衞生局已決定中醫醫院除了提供純中醫服務外,還會提供中醫為主,以及中西醫協作服務。中西醫會以團隊形式診症,並由中醫師負責首次應診,再由病人檢查診斷結果和臨床評估共同訂立護理計劃。

西醫比重佔多少?

局方或許認為中西醫會診過程相當順利,和衷共濟,但實際情況可能充滿矛盾,尤其在中西治療比重方面。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中醫藥研究團隊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間以問卷調查形式訪問了約1,500位中醫師,結果發現66%的受訪者期望中醫院能「中主西輔」,約21%偏好純中醫服務,只有約13%認為中西醫並重。

食物及衞生局向香港浸會大學批出位於將軍澳的中醫醫院營運服務契約。(資料圖片)

過往業界中人反映,部份同業對西醫比重過高有戒心。這不是因為政治意識型態,而是擔心中醫院在臨床和教研範疇偏重西醫手法,強行要求中醫診斷和中藥運用套用西醫西藥標準,輕視中醫個人化的辨證論治,中醫理論實際無用武之地,其傳統價值漸漸在港消失。若然食衞局和中醫院的管理層傾向三軌並行,甚至要求中西醫比重均等,則會跟研究得出的業界總體意見有衝突,增加日後診症期間的爭拗,對治療病人十分不利。食衞局必須好好在未來幾年與中西醫業界商討,尋求共識。

須具醫院管理經驗

除了診症方法矛盾外,行政管理是營運中醫醫院的一大考驗。香港過往沒有中醫醫院,只有極少數中醫師有醫院臨床斷症經驗,有醫院行政管理經驗的就更少。教育大學的調查指出超過八成受訪者同意中醫醫院應由中醫師擔任醫院主管,但只有約44%同意目前本地中醫界有足夠人手勝任營運和管理工作,反映理想和現實的落差。或許因為這樣,政府在交代管理架構時沒有表明醫院行政總監一職由西醫還是中醫師擔任。

政府在將軍澳預留土地建中醫醫院,設住院及門診服務。(李孫彤攝)

中醫業界管理中醫院是合理做法,期望營辦者公開表示如何達到此目標,以便有志者早日裝備知識。譬如說,營運者可着手培訓管理專業人才,尤其是風險控制、內部審計和臨床事故通報機制等較少出現在診所和教研工作的範疇。營運者有教研團隊,理應較容易製訂行政管理課程,而醫管局亦可為中醫業界和營運團體熟習醫院日常運作。

建立中醫院是本地中醫業的里程碑,正因如此,中醫院必先要釐清基本要項。一是定位,即是與業界共議西醫的角色和比重;二是確保行政管理順利,即在中醫業界覓得人才擔當醫院要職。這兩項要素未解決,其他諸如醫院前線醫護晉升階梯、財務安排和科研發展也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