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文化走進社會 關鍵在尊重多元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第11屆同樂運動會將於明年11月11日起一連9日在港舉行,主辦單位周二(29日)表示目前已成功租下21個私人場地作舉辦運動會之用,餘下的35個場所則會向康文署租借,現正積極和相關部門聯絡。若同樂運動會能夠在香港成事,這將是該活動首次在亞洲區內舉辦,也相信會是本港「LGBTQ+」社群逐漸得到社會理解的重要里程碑。

社會對於「LGBTQ+」(即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以及其他相關群體)的接受程度近年的確有提高跡象。例如近日一套講述同性戀的喜劇《大叔的愛》便受到跨界別、跨年齡層的喜愛。而演員黃德斌飾演的同性戀大叔一角,更受歡迎。同性戀在這背景下看來不再是社會的禁忌話題,它反而透過喜劇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就算不屬於「LGBTQ+」社群的市民,現在也不等於不會對「LGBTQ+」採取開放態度。

近日一套講述同性戀的喜劇《大叔的愛》便受到跨界別、跨年齡層的喜愛。(港版大叔的愛圖片)

社會氛圍漸改變?

然而不同性傾向、多元性別認同的議題在過去一直遭人避諱,他們在社會上的權益長期未獲正視;甚至時至今日,他們仍可能遭到一部分人的激烈批評。例如早前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在會議期間,便曾指斥同樂運動會「有失體面」,甚至將活動收益形容為「污糟錢」,隨即引起爭議,亦遭特首林鄭月娥不點名批評其言論「情緒化」。

何君堯的言論或許代表著某部分人的聲音,而這也令我們更見「LGBTQ+」在社會上所承受著的抗拒、排斥。因此在這逐漸變得開放,但又未能全盤接受「LGBTQ+」的社會環境之下,如何讓這些性小眾得到尊重,也自然成為社會今後的一大議題。

港版《大叔的愛》周一(28日)首播,劇中大量場景神還原日劇經典情節。(港版大叔的愛圖片)

對待社會分歧應寬容

社會對於「LGBTQ+」應採甚麼態度,或在條例、法制上如何配合「LGBTQ+」的平權進程,這固然有待社會討論尋求共識。但在這些冰冷的條文以外,對這些性小眾群真正重要的,也可能只是最簡單的尊重而已。社會並不一定要以全盤接受、支持、鼓勵「LGBTQ+」為最終目標,但社會應至少創造一個尊重多元的環境,讓性小眾能依其選擇的方式度過他們的生活。

面對何君堯的「污糟錢」批擊,同樂運動會的法律顧問及聯合主席林敏蕙在記者會上表示理解社會有不同聲音,「有不同聲音是正常,這才代表有多元」,這種對於多元的尊重態度無疑值得我們學習。一個理想的社會,本來應該能夠讓不同的人採不同立場、不同取態,每一個人都應該被同等地尊重,應該接受世上有與自己不同的小眾。社會對於「LGBTQ+」的討論應該如此,對於其他議題的分歧也應該如此,秉持着人與人之間的基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