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值得更好的教育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2021年升中派位結果周二(6日)出爐,今屆自行分配及統一派位階段獲派首三個志願的整體滿意率為92%,而獲派第一志願的滿意率更創14年新高,達81%。簡單的幾句背後,是無數家長和莘莘學子的努力和壓力。

在位於大角咀的鮮魚行學校,有居劏房的基層學生不靠補習,獲派第一志願第二組別心儀英中。而這個消息之所以成為新聞,本身便反映了在香港,許多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要上補習班,既成為學生自身的壓力,也成為家長的財政負擔。

又例如有新聞報道指出,有家長在疫情之下選擇辭職「陪太子讀書」,其子最終獲派第一志願,固然是好消息,但我們也不得不問,多少家長能夠這樣全時間陪子女讀書?眾所周知,香港生活逼人,不少家庭父母雙職。莫說全職陪讀書,即使是在下班時間督促溫習,也不是許多人有此時間和心力。

教育向來是移民因素

這屆升中派位,不少人也提到近日的移民潮,尤其是一些名校或者會較平常多學額。當然在時間上,移民潮與政治環境有關係,但其實早在2019年反修例風波及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施之前,社會上一直也有人指出在香港養育孩子太難,學習壓力太多,若然可以寧願送子女到海外讀書。政治風波或者加強了他們移民的動機,但原本的教育環境問題,難道就不用我們正視嗎?

以往香港的教育被詬病填鴨式,2009年引入新高中課程,但問題不見得顯着改善。通識科放棄了死記強背的學習模式後,卻不乏聲音指出,社經背景較好的學生能較大優勢;大部份學科沒有分層次的難度和闊度,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容易追趕不上。學習壓力出現得愈來愈早,由高中的公開考試提前至升中階段,甚至小學生已經要承受競爭壓力。而更令人無奈的是,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和壓力後,不少畢業生走進社會根本沒有一展所長的機會,甚至對自己的志業也毫無頭緒。這樣的城市又怎樣吸引人留下來?

香港要讓人以此為家、安居樂業,政治矛盾既要化解,但社會生活層面諸如教育環境,更是需要改變。這也是為什麼真正重建香港的責任,其實遠不能只是保安局及警隊,更是教育局、勞福局、食衛局等所有部門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