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仇恨蒙蔽眼睛 譴責與教育雙軌並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港大學生會評議會早前(7月7日)通過議案,表示感激在七一刺警案自戕身亡的疑兇梁健輝,讚揚他「為香港作出的犧牲」,並且表示「深切哀悼」。有關的說法事後被教育局及保安局批評譴責。其後,評議會撤回議案,學生會道歉並辭去職務。
特首林鄭月娥周二(7月13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表示行政長官以及大學持份者,感到非常憤怒並為大學感到羞愧。她亦支持執法機關或大學管理層跟進。即日下午,港大發表聲明,表示不再承認香港大學學生會現有在校內的角色,並且會按大學程序嚴肅調查學生會評議會事件,並根據調查結果,對涉事學生作進一步處理。

港大學生會評議會的有關聲明無疑是仇恨蒙蔽了眼睛,其言論不單有可能鼓勵仇恨暴力,向施者悼念和致敬更加是合理化涉事刺警者的行為。疑兇梁健輝的犯案動機仍然在調查階襲段,社會各界,包括學生不應為其賦予悲情的意義和作過份解讀。就事件設立死因庭將是更有助了解事件來龍去脈的方法。然而,與此同時,社會大眾,尤其是學生,是不是更加應深切反省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社會是不是被仇恨蒙蔽了眼睛,是時候藉此向「暴力割席」。

大學不能行政思維僵化

校方主張紀律處分涉事學生無疑是給予學生「重要的一課」,然而更重要的事情不是教育和糾正有關學生錯誤的價值觀嗎?

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的大學高層都自絕於行政大樓之中。一所大學有接近十名正、副或協理校長負責大學行政、研究、教學,然而一眾大學高層卻並無一人承擔大學作為社會燈塔的角色。往往學生犯錯,大學的回應都是罐頭式譴責處理,甚或開除學籍。在這價值觀淪亡之際,除了譴責有關言論,年薪數百萬的大學校長可否秉持道德教育,正面引導學生思考,協助學生突破敵我思維的思考困局。

燥動的年代,十八、九歲的學生鑽牛角尖下,為求突出自我而犯下嚴重錯誤,社會大眾理應譴責。把初生之犢的學生趕出校門,繼而令其後悔終身,縱或能重樹綱紀、以儆效尤,然而大學高層更應有事不避難的決心,除了譴責同時著手對話交流,把應說的道理說明,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