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推動無孩家庭?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日前在書展活動上表示,一套有關同性戀的電視劇集散播不良思想,違反《港區國安法》之嫌,又謂中國正推動三孩政策,「推動無孩家庭完全是背道而馳」。此等說法固然不靠譜,但香港的無孩家庭問題還是值得正視。

一些反對同性戀的人士向來指出,同性戀者不會生育孩子,因此不利社會發展。但我們不難設想這些同性戀者即使不結合,若選擇單身的話其實也不會生兒育女,最終結果還是一樣。

更重要的是,比起同性戀不能生育的問題,無孩家庭、低生育率的現象其實更大程度上應該歸因於社會因素。

無孩原因:經濟及工作壓力

香港過去十多年的生育率徘徊在0.9至1.1之間,這顯然跟異性戀、同性戀的關係不大,而是很多市民想生卻不敢生。根據香港婦聯今年4月的調查,不願生育的三甲原因為「育兒經濟壓力大」、「房屋空間不足」與「工作繁忙沒時間照顧」。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若想買個兩房至三房的單位養育兩個孩子,動輒過800萬。莫說按揭還款,首期也難以負擔。因此,換個角度看,政府若想推動「有孩家庭」,其實需要營造適宜生育的環境。而這並不只是房屋政策,還包括有薪親職假期、資助託兒和課餘託管服務、職場父母彈性工作安排等。

香港政府應對生育率負責

然而,最近卸任政務司司長的張建宗便曾則將香港生育率低歸咎於文化觀念問題,並稱「單憑政府政策難以根本性扭轉低生育率的趨勢」,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論年初亦在局長網誌中也寫到,「政府並沒有鼓勵生育的政策」。更不消說樓價即將破頂,大部份市民的人工追不上物價升幅,根本沒有餘力養育孩子。

從這個角度看,政府的消極、被動、不作為,會否正是在「推動無孩家庭」的最大力量?而眾所周知,低生育率又會造成人口結構問題,反過來增加社會問題,令香港人的生活更困難。如此惡性循環,又是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