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不應被扣上「港獨」帽子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胡志偉」這名字一直給人的聯想都是地區街佬、民主黨老鴿、老土的中年大叔以及大中華的民主派,他最「威猛」的一次亦只是2019年反修例運動初期高喊「我要見你commander」。同樣地,「民主黨」三字一直以來都與「一國兩制」的國家政策形影相隨。民主黨黨章的第一條就是「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支持香港回歸中國」;第二條便是「回歸後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及港人民主治港,符合香港人意願,有利於穩定與繁榮,對中國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近日澳門選管會公布的五張不被接納參選名單中,曾與胡志偉合照的「民主昌澳門」參選人、澳門民主派吳國昌被指不擁護基本法和不效忠澳門特區而遭到DQ其參選立法會資格,其中一個原因是他曾與「鼓吹港獨的『香港民主黨』要員胡志偉會面。不論此處的「鼓吹港獨」是指民主黨本身抑或胡志偉個人,顯然也是不恰當的。

民主黨:街佬、議員、囚徙

要了解民主黨的政治路線,就更需要從她的地區工作說起。

多年以來民主黨都一直堅持在社區深耕細作,「揼石仔」式地建立街坊鄰里關係。平日下午,走進一些人口老化的屋邨街市,就不難發現民主黨的區議員為年紀老邁的長者量血壓、處理地區投訴過案的午後日常。大部份的民主黨區議員在地區經營多年,關注的議題從不限於政治題目。反而觀乎他們就巴士路線、社區安老、監察業主法團圍標、反對領展加租等的文宣告示,就更見他們對於地區民生議題的堅持。民主黨前主席胡志偉本身就更是民主黨內「街佬」的代表,自1994年起便札根黃大仙,歷任議員助理、區議員、市政局議員,直至2012年當選九龍東立法會議員,其議會發言仍不忘為地區民生社區之事發聲。

在議會內,民主黨更是代表堅實的「和平、理性、非暴力」議會路線。多名的民主黨議員歷任多個事務委員會的資深成員,比不少政策局官員更是熟悉相關政策。多年來,他們理性務實地為政府提供意見。其中,胡志偉就多年出任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的成員,長期關注三隧收費並就東九龍的交通規劃問題等發表意見,在推動政府在相關政策上改變故步自封的思維過程中更是不遺餘力。儘管民主黨近年與政府關係亦時有劍拔弩張的情況,個別成員如許智峯或者走向偏激,但民主黨整體以及胡志偉亦一直堅持「是其是,非其非」的議事原則,與激進的「港獨」主張截然不同。

議會容得下反對聲音

早前,有關區議員不符宣誓資格將被DQ及追討薪津開支的消息流出,加上特首的「心中有數」論,遂引發辭職潮。但不少民主黨的區議員仍表示願意宣誓留守區議會,繼續為市民「拼社區」,包括民主黨副主席梁翊婷、中委蘇逸恒、深水埗區議員袁海文等。他們留在議會及接受宣誓,顯然是願意在「一國兩制」的大原則底下繼續從政、議政。即使他們或許會繼續批評政府的施政及爭取民主等,但這些反對聲音並不應被等同激進勢力,然後一刀切地被拒諸門外。

今日民主黨被扣上「港獨」、「國安」的帽子,與其前主席有一合照的亦被趕絕於澳門議會之外。重視「一國兩制」的人都需要考慮「港獨」是否已成為了廉價的「帽子」,被某些人以「港獨之名」而掃除一切的反對和建設的聲音。劍拔弩張的關係可以是一時的,但矯枉過正的影響卻是深邃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