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亂世道下的奧運精神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一(2日),中國女排正式黯然出局,以兩勝三負的戰績完成本屆東京奧運。今屆中國女排的成績被批評創下自1984年洛杉磯奧運以來最差的成績。不少中國網民賽後在微博批評「輸到臉面無光」,並且把令人失望的成績歸咎「中國女排接太多廣告」。事件在微博更牽涉不少針對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人身攻擊的言論,而在香港亦有不少幸災樂禍的網民貼文。

體育運動在中國一直以來是為國家爭取榮耀的項目。從中國派出代表團參與1952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起,體育運動便與中國的「國家自強、民族復興」的主要旋律息息相關。尤其是1979年起國際奧委會恢復了中國的席位,中國的體育部門就仰賴在省、市、區廣設的專業體育訓練學校加強培訓中國運動員在乒乓球、射擊、跳水、羽毛球、體操和舉重等領域為國爭光,以舉國的體制力圖在國際運動賽事中爭取獎牌。

中國女排的時代意義

中國女排更是中國體育發展路上曾經肩負重要使命的一支國家體育隊伍。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經歷過文革十年,亦續漸邁向改革開放的艱苦轉型過程中,集體的體育運動遂成為了無數廠內職工、城鄉少年的精神寄託。在物質生活等都比較落後的情況下,中國女排在1979年戰勝了當時「稱霸亞洲」的日本女排首奪亞錦賽冠軍,無疑為當時經濟條件落後的中國社會打下了強心針。

及後,中國女排更在1981年的世界盃賽事代表中國以7戰7勝首次奪得世界杯賽冠軍,並開始了令人鼓舞的輝煌紀錄;先後再在1982年世錦賽、1984年洛杉磯奧運、1985年的世界杯、1986年的女排世錦賽創下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次「五連冠」的佳績。中國女排輝煌的成績成為了中國體壇的傳奇故事,更是被宣傳為當時中國社會的時代精神。由香港電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奪冠》就講述了幾代女排運動員肩付國家使命,頑強拼搏的艱苦歷程。今年春節檔期上映的《你好,李煥英》,亦講述了女排運動在幾代人心目中的非凡地位。

+3

體育運動的本質

體育運動可以振奮人心、熱血沸騰,然而受社會環境影響,一些人容易以立場先行、有色眼鏡的方式觀賞賽事。部份人既忽略了體育運動從來都沒有「必嬴」的可能,網絡間亦充斥著無的放矢的批評,甚至成為網絡暴力的場所,體育運動的競賽就僅僅成為了情緒渲泄的對象,豈不是非常可惜?

體育運動之所以激勵人心,具非常的可觀性。其中一個原因除了這是一場公平的競技,運動員可以全神貫注爭取佳績;運動員之間互相欣賞學習,鼓勵支持的體育精神亦往往是載有色眼鏡的人忽視的美麗風景。昨日完成羽毛球男單決賽後,中國國家隊代表諶龍來到丹麥對手安賽龍(Viktor Axelsen)的場區表示祝賀,並互相鼓勵、擁抱、交換球衣,展現了體育運動令人感動又難忘的一面。日前,完成羽球女單金牌賽事後,印度選手仙杜(Pusarla Venkata Sindhu)擁抱台灣奧運女單新猷戴資穎更是球場外美麗動人的風景。

作為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是時候暫停過份的情感投射,例如以噓聲喝倒啋等行為更是不必要。運動場上的健兒,他們既是代表所屬國家、城市的運動員,亦是有血有肉的靈魂正在努力地爭取佳績。只以國家勝負來看奧運比賽,無疑就是把目光鎖定在場外的政治角力或國家的成敗得失。引用電影《奪冠》中由鞏俐飾演的郎平向運動員說道:「等我們真正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唯一的目的。」